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畢老林 亂市清倉非一了百了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2505441/%E4%BA%82%E5%B8%82%E6%B8%85%E5%80%89%E9%9D%9E%E4%B8%80%E4%BA%86%E7%99%BE%E4%BA%86 

6月28日,周日。早兩日在《信報》網站發現一項調查,港人應感自豪。話說,經合組織國際金融理財教育網絡(OECD/INFE)去年底在全球26個國家及經濟體進行了一項調查,對象為18至79歲成年人,共有12.6萬人回應。結果顯示,港人於理財知識和能力方面排名第一,以21分為滿分獲14.8分,壓倒分列二、三位的斯洛文尼亞及奧地利。

行為態度最重要

港人以數口精聞名天下,但經合組織這項調查有兩點引起老畢注意:一、香港整體得分雖「冠絕全球」,惟負責調查的INFE指出,港人理財知識和能力只及滿分21分的71%,反映受訪者對金融概念的理解只達基本水平;二、本港市民理財知識於26個國家/經濟體中居首,可是在行為和態度兩個環節分別只排名第6及14位,大有改善空間。

港人理財知識跑贏全世界若僅能證明受訪者對金融概念只有基本認識,老畢認為可能性不外有二:A、經合組織把門檻定得太高,不獲滿分難以「收貨」, 超越了普羅大眾的能力範圍;B、大部分接受調查國家的民眾理財知識貧乏,連基本水平亦無法達到。

實情如何,在下不得而知,但真正值得討論的是文首提及的第二點。從個人層面出發,不論放諸任何領域,知識愈豐富愈有優勢不說自明。然而,理財績效並不單純取決於金融知識,行為態度對成敗往往更具決定性。後一種素養涉及風險意識、投資心理、收支管控乃至對金錢的整體觀念。換句話說,從實現財務自由着眼,管好個人情緒、合理地分配資產、儲蓄持之以恒、在投資路上盡量少犯不必要的錯誤,比什麼都重要。

無巧不成話,老畢近日看了資產管理公司富達(Fidelity)發表的調查,頗能說明一般投資者於市場動盪時的心理反應和行為模式。調查顯示,2至5月間,沽清手上股票的美國散戶差不多五中有一(所有年齡組別),當中65歲或以上清倉者更超過三成【圖】。歸根究柢,多人沽股市便跌,股市愈跌就愈多人沽。有時候,最簡單的認知,較聽落頭頭是道卻似是而非的解釋更令人信服。

走得快好世界?

在下認為,股市劇挫時發現風險承受能力並非自己想像般高,對投資組合作出調整無可厚非,惟在風頭火勢之際基於衝動隨便清倉,從來都不是一個好主意。美股自3月低位復仇式反彈,大家也許覺得老畢事後孔明,不過我可以告訴閣下,但凡亂局中清倉,皆可從兩個層面分析。

第一是投資者抱着走得快好世界、走得摩冇鼻哥的心態作出決定,投資猶如條件反射,不論買賣都受市況牽着鼻子走,跟理財二字沾不上邊。

第二是先避其鋒套現離場,待雨過天青後再度瞓身入市。聽起來好像很理性,惟想深一層,「塵埃落定」施施然撈底只是一廂情願,清倉後對市況保持客觀難乎其難,皆因行為和態度無可避免地受到心理因素主宰。

舉個例,10元沽清後股價回落至9元,已離場者會等到跌至8元才出手;反過來看,10元升至11元,無貨在手會靜候股價重回10元。此期望可能成真亦可能落空,但即使如願,各位認為10元清倉者會果斷入市嗎?不,我認為他更有可能再候一會,觀望股價會否跌至9元……結果由始至終得個等字。此所以,老畢十分懷疑,美股一旦由現水平急瀉,重試甚至跌穿3月低位,視這個情景為理所當然之輩,有多少人真的會坐言起行買入。

重點是,天有不測之風雲,投資者任何時候都要為股海翻波做好心理及應對準備,可是清倉並非一了百了,All Out(All In亦然)只會成為下一個決定的包袱,為自己製造無法解決的難題。

All Out自製麻煩

股市周期有短有長,問題是投資者多半僅着眼市場此刻是升是跌,任由情緒左右行為。從事投資教育的機構如INFE,除了致力於進一步提升港人理財知識外,根據調查結果對症下藥,針對行為和態度改善整體理財觀念,老畢認為是一個更值得努力的方向。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1 則留言:

貓奴 提到...

畢老林 亂市清倉非一了百了 .

此文簡直是我三月經歷股災時的一個經驗總結...還有一篇訪問馮柳,他說即使股災,他也是滿倉的,但會不斷轉移持倉
到市場最佳組合, 即是將最佳,較佳的換入,次佳,轉差的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