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港股IPO市場大拯救:京東網易成救命稻草,近10家中概股陸續輸血


6月12日凌晨,陸林走出皇后大道中的寫字樓時,中環寫字樓裡仍亮燈加班辦公室不多了:大部分加班的人都回家了。
而他剛幫客戶搶到了京東二次回港的國際配售的額度。
這是他今年來第二次加班到這個時間。一周之前的6月5日凌晨,他更晚離開辦公室,當時網易二次回港分配股票的過程更為冗長,原因是網易創始人丁磊參與了分配決定。
這也是他今年僅有的加班到凌晨的兩次,都是因為中概股回港上市的項目。
中概股扎堆回港拯救香港IPO市場的夏天。相較於往年,香港中環的金融人早就進入繁忙的加班期,以備戰第三季度IPO發行高峰期。
用他的話來說,過去這半年,香港IPO市場像是失血過多的鯨魚一樣,趴在海灘動彈不起。在中概股回來之前,1至5月,香港IPO市場較為清冷,僅有去年募資額一半。
 
包括他在內等多位在港從事與IPO有關工作的金融人士都表示,暫未看到去年全年募資額超3000億港元的大鯨魚能夠滿血復活的跡象。
現在,中概股回歸成為今年拯救港股IPO市場的最後希望。《潛望》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當前,香港IPO市場共掛牌企業56家,其中包括5家轉板企業,共募資額776.04億港元。去年同期,港股掛牌企業66家共募資631.25億港元,相較來說,兩者在數據上相差不多。
但是,僅6月回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網易和京東,就募資了約510億港元。這相當於香港今年至今為止IPO市場募資額的66%。
若是沒有這兩隻中概股,香港IPO市場募資的數據很難看。這也是港交所等機構在過去這一個多月為京東及網易掛牌提速的主要原因:寄望於中概股回歸拯救失血的IPO市場。
這也讓閒置了大半年的陸林在6月變得繁忙起來。
拯救開始:近10家中概股確定回港上市
過去三年多,港交所在李小加的改革大棒下,終於推出了最後一劑猛藥,即二次上市的改革。
按照回港二次上市的規則,要求企業上市時的市值至少400億港元或者市值100億港元同時最近一個審計年度收益至少10億港元。與此同時,港交所還要求,這些中概股公司需為創新公司,且在首次上市後保持至少兩個完整會計年良好合規記錄。
華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龐溟對騰訊新聞《潛望》稱,在現有的上市要求下,預計共有約30家中概股符合此要求。
龐溟及其團隊的模型估算,若是以每家回港中概股發行15%市值來計算,所有中概股回港發行的總體規模在300億美元左右。按照當前的節奏來看,這些中概股不會於今年一次性都完成上市,或將分之未來兩三年完成。
這就意味著,即使今年上一半的話,這些中概股的募資額將達150億美元左右。這對於當前暫未有任何大型IPO的港交所來說,用中概股回歸拯救市場,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過去的這半個月,網易和京東確實將港股IPO市場氛圍帶動起來,共有近80萬人次參與這兩個二次上市公司的打新。
這對於未來回港中概股來說是個好的開始。多位參與中概股回港上市項目的中介人士向《潛望》透露,其手裡的中概股回港項目都在穩步推進。據《潛望》不完全統計,現在已經確定回港上市,並已經確定中介機構的中概股公司近10家。
這些項目大多數都在今年第二季度先後啟動了。常規來說,這些公司最快將於第三季度末或者第四季度通過聆訊。
網易和京東的發行狀況讓這些回歸的中概股看到市場趨好的曙光,參與這些項目的中介對騰訊《潛望》稱,不排除會提速。
這對於港股IPO市場來說,是個好消息。
中外資機構:搶奪中概股
這場關於中概股回港的廝殺早在去年底網易計劃回港上市時已經開始了。
澳洲會計師公會大中華區分會理事長、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盧華基對騰訊《潛望》回憶稱,其所在的機構儘管是中港排名靠前的本土審計機構,但是在網易項目第一輪後就結束比稿了,最後網易選擇了普華永道,儘管在港股市場信永中和曾是內地公司赴港上市大多數公司選擇的會計事務所。
騰訊《潛望》獲悉,拒絕的理由很簡單,網易上市團隊更傾向於安永、普華永道等國際四大審計機構,也更為省事。
這是因為這些公司儘管回港上市,依舊和赴美上市一樣,認為香港的機構投資者外資為主,擔心外資在下單時對於本土審計機構的報告有顧慮。
但是,也有些公司管理層或者長期合作的中介機構會青睞於選本土的審計公司。盧華基透露,在其所在團隊現在參與比稿過的6家中概股回港上市項目中,有幾家比稿已經進行到最後幾輪,其中也有進入最後一輪比稿後等消息中,極有可能會簽下合同。
這樣的挑戰對於中環的中資券商也同樣存在。一家在港排名靠前的中資券商機構人士對騰訊《潛望》回憶,儘管去年開始中介們都知道中概股是今年港股IPO市場主力軍,包括其所在的中資券商都在瘋狂想辦法找這些公司的高管們溝通,春節前也陸續有些約見面,但是突發的疫情,使得所有會面中斷了。
在此之前若是和中概股公司管理層關係不夠深的話,彼此溝通起來還是比較吃力的。其中有一個案例是,投行中介和公司高管們在春節前見了一面,本計劃2月份再繼續推進,但是疫情一來,所有計劃都中斷了。
這期間,另外2家中介投行忽然也殺了進來,包括一家中資和一家外資。這個案子至今沒有最後確定保薦人,但是該人士認為,企業最後可能會交給外資來做,畢竟外資投行是曾經該公司赴美上市的中介機構。
一些有計劃回港上市的企業也曾透露,之前美國上市時和外資團隊有合作過,更習慣他們的工作模式,但是同時也需要兼顧中資機構,畢竟中資機構手中有更多的中資背景的基金。
這是企業未來在港上市後難以避免需要中資背景的基金。因此,他們更傾向於一家外資,一家中資,其中中資的選擇範圍不多,主要集中為中金、中信等。
瑞銀投資銀行大中華區主管李鎮國對騰訊《潛望》表示,即使曾經為中概股赴美上市的中介機構,實際上也並非一定就能夠直接拿到項目,也需要參與激烈的比稿過程。
他回憶稱,在此次京東回港二次上市的比稿過程中,瑞銀也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就京東關心的上市內容,承銷方案以及交易平台、研究報告等,其與團隊都將自身的優勢一一列出來。京東二次上市的最後保薦人團隊包括瑞銀、美林美銀以及中信證券。
相較於其他當時比稿的機構來說,李鎮國認為,在銷售平台方面,瑞銀在全球的資管規模非常龐大,包括了一些亞洲和中東的主權基金等。這些都是回港中概股公司較為看重的資源。
除此之外,李鎮國還透露,瑞銀近期還特意在投資銀行內部安排了些同事,以專門配合IPO等融資,其中一個功能就是應對中概股回港潮的上市需求。
現在已經上市的三家中概股中,都是採用中外資投行組合的模式。騰訊新聞《潛望》獲悉,在接下來的中概股回港項目有些會打破這種模式,將會出現僅有外資機構或僅有中資機構的項目。
這也是中外資彼此廝殺後的結局之一。
無緣中概股回歸,中小機構的生死路
熱鬧都是別人的。沒有參與中概股生意的人,在中環顯得更落寞。
對於在港的大多數IPO保薦機構來說,今年必定是個辛苦年。三家小型中介機構保薦人分別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是拿不到中概股回歸的生意,也就不會撞破頭皮去搶這種項目,費力不討好。
早在去年底,他們就已經開始儲備今年的項目。但是在疫情和中概股回歸插隊的排擠下,這些小型機構的日子非常不好過。
一位小型機構的保薦人對騰訊新聞《潛望》吐槽稱,項目在年前交表了,港交所上市科這邊的材料來回幾輪回答結束後,但是到證監會的環節卻被一直拖著。
這樣的狀況並不是少數。一家即將上市的公司高管對騰訊新聞《潛望》回憶稱,本來以為4月下旬會過聆訊,但是一直拖到了6月都沒有安排。後來他們才得知,因為所有小型的IPO項目都得給中概股“讓路”
最明顯的就是網易的IPO時間表,因為插隊過聆訊,提速非常多。與此同時,有了中概股上市吸引大部分市場資金後,一些原計劃的中小IPO也會放慢節奏,不願意與京東網易等搶市場資金,“畢竟搶不過”。
這對於一年可能也就做一兩單IPO的小型券商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囿於疫情,他們沒辦法去內地尋找新的項目儲備,手裡的項目又沒法推進,這就意味著只能花錢養著團隊等待項目最後過聆訊。
但是對於大多數小券商來說,日子則更艱難些。一位在本土小型券商的保薦人對騰訊《潛望》表示,他們的牌照是去年底拿到的,今年初唯一儲備的項目是一家女包企業,原計劃用今年上半年的財務數據,下半年上市。做完這個項目,整個團隊今年營生也就沒問題了。
但是,囿於疫情影響,現在該企業在上半年就關掉了近一半的線下店鋪,無法實現上市的計劃。他及整個團隊至今沒有找到儲備的新項目,在香港與內地開關之前,公司都面臨隨時解散的可能性。
據其預計,今年港股小型券商做保薦業務的公司可能會有30%左右最後沒有生意,下半年的失業潮很快會來臨。
曾經一些小型券商也有些想過找關係幫忙承銷中概股回港的國際配額額度。常規來說,承銷也會為其帶來一些收入。
但是包括京東網易在內,這些中概股二次上市的國際配很好賣,即使這些小券商銷售出去了些額度,該項目的全球協調人也並不會將承銷費分至小機構,甚至連認購費的1%也不一定全部返給回。
因為中概股回港上市的承銷費,相較於IPO項目要低不少,其中網易和京東的上市承銷費都在1%左右,阿里據稱不超過0.5%。這就意味著中介機構能夠通過中概股項目獲得的總收入會有所減少,小機構由此賺錢的機會更為渺茫。
不賺錢也是陸林的感受之一。相較於中概股回港上市,他更願意做首次上市的大項目類似小米及美團等,這種項目費用總包要大很多,儘管項目週期長些,但是年底分紅也會多不少。更能刺激中介賣力通宵苦幹。
但是對於因為疫情失血的港股IPO市場來說,中概股的出現極其重要。除了能夠給港交所衝擊募資額業績外,也能帶動市場情緒,或將好即將上市的中小IPO。
為此,上市委員會還趁機加快了中小型IPO的審批節奏,6月17日額外增加了一場聆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