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多元資產Talk】Raphael 胡毅弘 (29/5/2025)

【多元資產Talk】TACO "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 Trade|美金美股輕倉 挾淡倉持續|市場氣氛漸熾 關稅憂慮降|企業債息率平穩 前景比國債優|巴菲特期權策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vx_niYrn4A&t=715s


  0:00 節目開始  

1:10 Market Review  

4:18 Taco Trade  

7:18 Trump開始用公司為單位咁去做關稅  

11:40 US is the most consensus underweight/US Dollar 

16:38 Options 

18:56 Bitcoin  

21:12 美國公司債 

21:38 三間公司的Ratings比國債高  

23:23 2025年Guidance  

23:52 Quantum股票

25:00 PLTR/TSLA/CRWV/黃金

28:10 JGB  

30:30 Option 

33:42 AI資訊  

40:28 Q&A

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多元資產Talk】Pain Trade|股市漲 基金輕倉 表現大落後|市場從情绪亢奮悲觀走回基本因素|Mag7 EPS升 今年表現卻跑輸大市|分析員大規模調高美國經濟及股市預測|Raphael 胡毅弘(14/5/20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5Kv0RIzdzg&t=3217s


 嘉賓:#胡毅弘 #Raphael 洛根資本董事合伙人 主持:范巧茹 

 0:00 節目開始  

09:00 unwinding , except USD  

09:21 vix 回復正常  

15:00 交易迷思  

23:00 通脹數據 / 油價跌咗好多  

23:50 碼頭生意旺返 

 24:00 DXY vs Mag 7 

 26:00 做淡好理解 

 28:28 Mag7 vs 493  

30:30 big tech cash level 

 31:40 buyback 1 trillion 

 33:30 英國關稅細節:用配額制 

 37:00 機構唔再炒金

 39:00 Global M2 vs Bitcoin  

39:00 加拿大央行行長  

45:00 要學做option  

50:00 Mag 8 : Pltr  

55:00 國債

2025年5月8日 星期四

【多元資產Talk】嘉賓:Raphael 胡毅弘(8/5/20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_8-u596Tec


 嘉賓:#胡毅弘 #Raphael 洛根資本董事合伙人 主持:范巧茹  

0:00 節目開始 

 1:02 近兩個星期市場消息  

3:40 Market Review 

13:40 Google 

15:25 Apple 

16:45 VOO’s Banner April 

19:45 S&P 500 when Zweig Breadth Thrust  

21:18 Mag7 

24:28 Global Monetary Policy Stimulus  

29:20 Weekly Announced Buybacks:S&P 500  

33:30 US real GDP growth 

40:14 Apple/PLTR 

41:37 Bonded Warehouse

43:30 Q&A  

50:38 Bitcoin 黃金 

51:35 加幣

 *************************************************************

 From AI :  

關於Google母公司Alphabet(股票代碼:GOOGL)股價大跌7%至153美元是否值得買入的問題,需要綜合基本面、市場情緒和行業動態分析。以下是專業分析:


1. 大跌原因解析

  • 直接觸發點:可能是最新財報低於預期(例如廣告收入放緩、雲業務增長疲軟),或市場對AI投資回報的擔憂。

  • 行業影響:宏觀經濟壓力(通脹、高利率)可能壓縮廣告主預算,衝擊Google核心業務。

  • 競爭威脅:TikTok、亞馬遜廣告等對手搶佔數位廣告市佔率。

  • 技術性調整:若前期漲幅過高,可能引發獲利了結。


2. 估值評估(以153美元計算)

  • 本益比(P/E):目前約24倍(基於2023年預估EPS),低於5年平均28倍,估值處於相對低位。

  • 現金流:Google自由現金流強勁(2023年約600億美元),能支持AI投資和股票回購。

  • 財務狀況:現金儲備超1000億美元,資產負債表健康。


3. 業務核心競爭力

  • 廣告業務:佔收入75%,短期承壓但長期仍主導搜索廣告市場。

  • 雲業務:增長可能減速,但利潤率持續改善(2023年首度盈利)。

  • AI布局:Gemini模型、DeepMind技術整合,可能是未來成長關鍵。


4. 使用率與市佔率現狀

  • 搜索領域:全球市佔率約90%(StatCounter數據),未見明顯下滑。

  • YouTube:月活躍用戶破25億,持續增長,但短影音面臨TikTok競爭。

  • Android系統:移動裝置市佔率穩定維持70%以上。


5. 投資建議

  • 短期:若大跌源於市場過度反應(如財報小幅不及預期),可能是逢低布局機會。

  • 長期:AI、雲計算和自動駕駛(Waymo)的長期潛力值得關注,但需觀察變現能力。

  • 風險提示:監管壓力(歐盟數位法案)、經濟衰退導致廣告支出縮減。


6. 操作策略

  • 適合投資者:長期價值投資者可分批建倉,短線交易者建議等待技術面止穩。

  • 具體行動:建議參考後續財報電話會的管理層指引,若AI投資能明確推升營收增長,當前估值具吸引力。

結論:153美元的價格已反映短期風險,長期來看具備配置價值,但建議控制倉位(例如不超過投資組合的5%),並設定停損點(如140美元)。需持續追蹤廣告業務復甦跡象與AI商業化進展。

 ************************************************************* 

 

蘋果公司(AAPL)當前股價197美元分析:是否值得買入?

1. 估值分析(是否合理?)

  • 市盈率(P/E):AAPL目前動態市盈率約28倍(2025財年預期EPS),略高於5年平均(約25倍),但低於疫情期間高峰(35倍+)。

  • 現金流與股息:自由現金流強勁(年化超900億),股息率約0.51100億)。

  • PEG比率:若未來盈利增速維持10-15%,PEG約1.8,估值偏高但未過度泡沫化。

結論:估值處於合理區間上緣,反映市場對其穩定性的溢價,但需增長催化劑推動進一步上漲。


2. 基本面與增長動力

優勢

  • iPhone 15/16周期:2024年iPhone 16預計升級AI功能(如Siri 2.0),可能刺激換機需求。

  • 服務業務(佔營收25%):App Store、Apple Music、iCloud等毛利率高(70%+),年增長率維持10-15%。

  • Vision Pro:長期押注空間計算,雖短期貢獻有限,但生態潛力大。

⚠️ 風險點

  • 中國市場疲軟:大中華區營收佔比20%,面臨華為競爭及經濟放緩壓力。

  • 創新瓶頸:硬體銷售(iPhone/iPad/Mac)增長放緩,需新爆款產品。

  • 監管風險:歐美反壟斷調查(如App Store抽成政策)。


3. 行業前景

  • 消費電子: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復甦緩慢,但高端機型(Pro系列)需求穩定。

  • AI布局:蘋果低調推進端側AI(設備本地運算),可能成為2025年關鍵主題。

  • 現金流護城河:品牌忠誠度+生態閉環,抵禦經濟下行能力強。


4. 技術面與市場情緒

  • 股價走勢:197美元接近歷史高位(約200美元),短期阻力位200美元,支撐位180美元(200日均線)。

  • 機構持倉:巴菲特(伯克希爾)仍持有約40%倉位,顯示長期信心。

  • 市場情緒:若聯準會降息,高現金流科技股或受資金青睞。


5. 是否現在買入?

適合投資者類型

  • 保守型:蘋果抗跌性強,適合作為核心持倉,但短期上漲空間可能有限。

  • 成長型:若期待AI或Vision Pro突破,需耐心等待催化劑。

建議策略

  1. 分批建倉:現價可小額買入,若回調至180-190美元加大倉位。

  2. 關注關鍵事件

    • 2024年9月iPhone 16發布(AI功能細節)。

    • 2025年Vision Pro應用生態進展。

  3. 止損參考:跌破170美元(年線支撐)需重新評估。


6. 目標價參考

  • 樂觀情景(AI升級+服務增長):2025年EPS $7.5,PE 30倍 → 目標價225美元(+14%)。

  • 悲觀情景(中國市場惡化):PE回落至25倍 → 估值170-180美元


總結

AAPL當前價位(197美元)適合長期投資者配置,但短期需管理預期

  • 買入理由:現金流穩健、股息回購、低估的AI潛力。

  • 觀望理由:估值已反映基本面,需等待新催化劑突破區間。

建議結合自身投資週期決定——若持有3年以上,現價可逐步建倉;若短線交易,建議等待回調或明確突破200美元信號。

 

*************************************************************

 

📊 Palantir(PLTR)投資分析:是否值得買入?

1. 當前估值與市盈率(PE)

  • 市盈率(PE):截至最新數據,Palantir的PE約 70-80倍(動態),相較於科技股平均(如FAANG約30倍)仍屬偏高,但較其歷史峰值(曾超100倍)已明顯回落。

  • 市銷率(P/S):約 15-18倍,反映市場對其高增長預期。

  • 現金流:2023年首度實現全年盈利,自由現金流轉正,但盈利能力仍不穩定。

📉 PE是否夠低?
→ 相對於傳統企業仍高,但對高增長SaaS公司屬常見範圍,需結合成長性評估。


2. 業務基本面分析

✅ 優勢

  • 政府合約主導:美國政府及北約長期客戶,收入穩定(政府業務佔比約45%)。

  • 商業業務擴張:AIP(AI平台)推動企業客戶增長,2023年商業收入年增 23%

  • AI敘事強勁:被視為「AI+大數據」核心玩家,可能受益於國防與企業AI化趨勢。

❌ 風險

  • 估值依賴未來增長:若AI變現不及預期,高PE難維持。

  • 客戶集中度:前5大客戶貢獻約30%收入,存在依賴性。

  • 競爭加劇:面臨微軟Azure、AWS等巨頭在數據分析領域的擠壓。


3. 技術面與市場情緒

  • 股價波動性:PLTR Beta值約 1.8,波動高於大盤,適合風險承受力強的投資者。

  • 近期表現:若股價已從高點回調(例如跌至$20以下),可能反映部分利空出盡。


4. 投資建議

🟢 適合買入的投資者類型

  • 長期看好AI+國防主題:願意持有3-5年,等待AIP商業化放量。

  • 高風險承受力:能忍受短期劇烈波動(如±30%)。

🔴 需謹慎的情況

  • 短期交易者:PE仍高,若市場轉向「避險」,可能進一步下跌。

  • 追求穩定現金流者:PLTR股息為0,且盈利尚未規模化。

🎯 操作策略

  • 分批建倉:例如分3-4次買入,降低單一價格風險。

  • 停損設定:若跌破關鍵支撐(如$15),需重新評估基本面。


5. 關鍵指標監測(決定未來走勢)

  1. 2024年Q2財報:關注商業客戶增長率與AIP收入占比。

  2. 自由現金流利潤率:目前約10%,需持續改善至20%+以支撐估值。

  3. 美國國防預算:若擴大AI採購,PLTR將優先受益。


📌 總結

  • 投機性買入:若相信AI趨勢且能承受波動,當前PE回落提供機會。

  • 價值投資者慎入:PE仍高,需更明確的盈利增長證據。

⚠️ 免責聲明:本文由AI生成,不構成投資建議。決策前請諮詢專業顧問,並自行承擔風險。

(數據截至2024年7月,來源:PLTR財報、YCharts)


*************************************************************  

 

📢 免責聲明(Disclaimer)

本文章內容由 DeepSeek Chat AI 生成,僅供一般參考與教育用途,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財務或法律建議。使用者須知悉並同意以下事項:

  1. AI 生成內容特性

    • 本文由人工智慧系統基於公開資料與演算法自動產生,內容可能包含錯誤或遺漏,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或時效性

  2. 非專業建議

    • 所有分析、觀點及數據解讀均為AI模擬生成,未經持牌金融顧問審核,不得作為投資決策依據。

  3. 市場風險提示

    • 金融市場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股價可能因突發事件劇烈波動。投資前請:
      ✅ 自行研究最新財報與市場動態
      ✅ 諮詢合規金融機構專業意見

  4. 責任限制

    • 使用者因參考本文導致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作者、AI開發方及內容發布平台均不承擔責任

  5. 版權與使用規範

    • 本AI生成內容可自由分享,但需:
      🔹 明確標註「由DeepSeek Chat生成」
      🔹 禁止篡改後聲稱人類原創
      🔹 不得用於非法或誤導性用途

🛡️ 重要提醒:投資有風險,決策須謹慎。建議透過多元化資產配置分散風險。

© 2024 DeepSeek Chat | 本免責聲明最終解釋權歸開發者所有

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市場和記憶庫

 https://jasonzweig.com/markets-and-memory-banks/ 


多年來,專家們一直預測債券市場將崩潰,而最近這種預測達到了高潮——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 (Pimco) 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 (Bill Gross)是最新敲響喪鐘的人。

但投資者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避免即將到來的厄運的意願:貝萊德對投資者進行的一項新調查發現,57%的人“擔心利率上升”,53%的人認為如今的債券風險比十年前更高。然而,只有不到 7% 的人表示「確定適合自己的債券投資」將成為他們未來一年的主要關注點,而 60% 的人表示他們根本不會關注這一點。

與此同時,儘管股市在過去四年幾乎直線上漲,但投資人似乎正在放棄投資股票。蓋洛普最新調查顯示,承認擁有股票的美國人比例已從 2007 年的 65% 下降至 52% 。

簡而言之,投資者被過去經驗捆綁住。

正如已故投資策略師彼得·伯恩斯坦 (Peter L. Bernstein) 所說,市場有記憶庫。投資者的期望取決於他們的經驗。

伯恩斯坦喜歡指出,1958 年,當股票殖利率首次跌破債券殖利率時,華爾街的智者預測這種情況不可能持續下去。他們的記憶庫裡沒有其他可以藉鏡的東西了。幾十年來,事實上是幾個世紀以來,股票的殖利率一直高於債券。因此他們認為,這種逆轉只是暫時的。但事實並非如此:讓伯恩斯坦感到困惑的是,債券殖利率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中一直高於股票殖利率。

同樣,20 世紀 90 年代末的許多投資者(包括個人和專業投資者)也從未經歷過長期的股市熊市。他們很容易想像未來將會有源源不絕的兩位數成長。他們從未見過即使是保守型股票也會虧損這麼多錢,因此他們渴望不惜任何代價購買網路股票

然而,如今許多人都受到了糟糕市場的打擊,根據富蘭克林鄧普頓最近的另一項調查,近 40% 的美國投資者認為他們不需要持有股票就能實現長期投資目標; 57%的年輕投資者有這種感覺。

儘管房地產市場復甦的討論不斷,但美國人並不難抑制對房地產的熱情。本月初,房利美對 1,000 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51%——沒錯,是一半! – 認為未來 12 個月房價將會上漲。

今天的債券投資者已經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債券價格幾乎從未下跌過。因此,儘管每個人都在談論即將到來的債券熊市,但大多數人無法想像它會有多麼痛苦,北卡羅來納州賴茨維爾海灘 Allison Investment Management 的合夥人 David Allison 警告說

不僅個人投資者如此,專業人士亦是如此:根據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的數據,投資組合經理的平均年齡為 43 歲,這意味著上一次債券熊市結束時,典型的投資組合經理年齡約為 10 歲。

對於今天的股票投資者來說,情況正好相反。過去 13 年是令人痛心的,標準普爾 500 股票指數在 2000 年至 2002 年間暴跌 38%,隨後一路飆升至 2007 年,然後在 2007 年至 2009 年間損失了一半的價值,隨後又反彈。難怪近三分之一的投資者認為去年股市下跌,儘管標普 500 指數在 2012 年上漲了 16%。

這種現象並非我們這個時代獨有;投資人總是被他們的記憶庫所束縛。

我們很多人都認識「大蕭條嬰兒」——也許是我們的父母或祖父母——他們在大蕭條時期長大,他們的行為在他們的一生中都受到那段經歷的影響。他們不只是比年輕人更精打細算。憂鬱症嬰兒整體上也不太願意承擔財務風險,在股票上的投資較少,對未來股票報酬的期望也比年輕人低。

1948 年的消費者財務調查中,聯準會向約 3,500 名美國人詢問了這個問題:

假設一個人決定不花錢。他可以把錢存入銀行、買債券,或投資。你認為現在他最明智的做法是什麼──存入銀行、購買儲蓄債券、投資房地產,還是購買普通股?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請注意,這距 1929 年金融危機和大蕭條爆發已過去了近二十年。但傷口依然是鹹鹹的,刺痛的。整整 34% 的美國人表示,他們不會投資房地產,因為價格「太高」且「預計會出現資本損失」;另有 12% 的人稱買房「不安全,是一場賭博」。只有 9% 的人贊成投資房地產,但這一比例遠高於願意將儲蓄投資於股票市場的 5%。

也要注意的是,大眾對某一資產類別的普遍厭惡正是其未來產生高報酬所需要的。根據耶魯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的數據,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房價累計上漲了約 12% ;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股票年平均上漲14%。

蘇黎世 Wellershoff & Partners 的首席投資長 Joachim Klement 認為,你對財務風險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在 18 歲到 25 歲之間經歷的市場回報,他把這段時間稱為投資者的「成長時期」 。

年齡越小,能夠儲存在記憶庫中的經驗就越少。因此,你會更加關注最近發生的一切,並且自然而然地期望未來與不久的過去相似——這是你經歷過的唯一歷史。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史蒂芬納格爾的研究表明,30 歲的人對近期數據的主觀重視程度幾乎是 50 歲人的兩倍,幾乎是 70 歲人的三倍。

年齡超過 55 歲的債券投資者親身了解到債券並不總是能產生正回報。當債券市場最終崩潰時,這些人將從那些從未經歷過如此痛苦、驚慌失措的年輕投資者手中購買債券。

老年投資者遲早會有機會在一生中最大的拋售時刻購買債券並從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