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YOUTUB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YOUTUB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行業數據】YouGov 2022全球最佳品牌,三星擊敗Google榮登榜首

 https://businessdigest.io/%E8%A1%8C%E6%A5%AD%E6%95%B8%E6%93%9A/%E8%A1%8C%E6%A5%AD%E6%95%B8%E6%93%9A-yougov-2022%E5%85%A8%E7%90%83%E6%9C%80%E4%BD%B3%E5%93%81%E7%89%8C-%E4%B8%89%E6%98%9F%E6%93%8A%E6%95%97google%E6%A6%AE%E7%99%BB%E6%A6%9C%E9%A6%96

 

英國研究機構YouGov公布2022年度全球最佳品牌排名,三星電子擊敗Google,奪得榜首。三星的排名在過去四年不斷進步,在2019年和2020年排名皆為第四名,於2021年曾躍居第二。

YouGov於2021年9月28日至今年9月27日,對品牌指數進行評分,評分項目包括印象、品質、價值、客戶滿意度、推薦和名聲等,檢驗品牌的表現。

報告顯示,三星電子以127分的總分榮登2022年度榜首,第二位是Google,第三位則是Google旗下的YouTube。至於排名第四至第十位依次為,Netflix、Shopee、WhatsApp、Toyota、Colgate、Benz以及Lidi。

YouGov也公布各市場的前十大最佳品牌。美國市場前三大品牌為Band-Aid、Dawn和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中國前三大品牌為華為、京東與雲南白藥,日本前三大品牌是東京迪士尼、豐田以及Panasonic。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YouTube 廣告收入不增反減,Google 母公司 Q3 營收、獲利不如預期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2/10/26/alphabet-q3-2022-earnings/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25 日公布 2022 年第三季財報,營收 690.9 億美元、每股盈餘 1.06 美元,然而廣告收入成長趨緩,YouTube 廣告收入不增反減,公司內部也持續進行削減成本的措施,第四季招聘人數計劃減半。隨著財報公布,Alphabet 盤後股價跌破 97 美元,今年至今股價跌幅近 28%。

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的 Alphabet 第三季財報表現,並與路孚特(Refinitiv)、StreetAccount 所預期的數據進行比較:

  • 營收 690.9 億美元、年增 6%,低於路孚特預期的 705.8 億美元。
  • 淨利 139.1 億美元、年減 26.5%。
  • 每股盈餘 1.06 美元,低於路孚特預期的 1.25 美元,也低於去年同期的 1.4 美元。
  • Google 搜尋廣告營收 395.4 億美元、年增 4.3%。
  • YouTube 廣告營收 70.7 億美元、年減 1.9%,低於 StreetAccount 預期的 74.2 億美元。
  • Google Cloud 營收 68.7 億美元、年增 37.6%,高於 StreetAccount 預期的 66.9 億美元。

 

綜合搜尋廣告、YouTube 廣告以及 Google Network 來看,Alphabet 第三季廣告營收為 544.8 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的 531.3 億美元僅成長 2.5%。不過,YouTube 廣告營收 70.7 億美元不增反減,且低於市場預期;Google 商務長 Philipp Schindler 也點出,觀察到保險、貸款、抵押借款、加密貨幣等特定領域的搜尋廣告支出減少。

雲端業務方面,Google Cloud 持續擴大服務規模,營收 68.7 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的 49.9 億美元成長 37.6%;然而這項業務未獲利,第三季虧損 7 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虧損的 6.4 億美元。

由於廣告收入持續下降,Alphabet 營收成長從去年同期的 41% 減緩至 6%,除了疫情爆發初期以外,第三季是自 2013 年以來該公司營收成長最疲軟的時期。

面對大環境的挑戰,包括經濟衰退、通脹飆升、利率上升以及廣告支出減少等,Google 執行長皮蔡(Sundar Pichai)已為整家公司制定一些削減成本的措施,並希望將公司營運效率提升 20%。為此 Google 取消了下一代 Pixelbook 計畫,砍掉孵化器 Area 120 的部分專案,還宣布明年初關閉雲端遊戲平台 Stadia

Alphabet 的全職員工總數為 186,779 人,高於去年同期的 150,028 人。皮蔡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隨著公司專注於減緩營運費用成長,第四季員工人數可望低於第三季。公司放慢招聘腳步的行動將在未來更為明顯,第四季招聘新員工的人數可能不到第三季的一半。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加入更多社群元素!YouTube 擴大 @用戶名更有利創作者互動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9248-youtube-to-broadly-support-the-username-format

過去 YouTube 對@格式提供有限的支援,比如創作者在影片標題和描述中使用 @ 提及頻道,或在 YouTube 直播中的即時聊天功能,現在將擴大支援! 

對於熟悉各大社群平台例如: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Telegram 等的使用者來說,@用戶名(Handle)應該是再熟悉不過的功能,不論是要搜尋特定用戶或是標記、提及,都可以快速連結到目標對象,如今在 YouTube 上也將擴大支援這項功能。

稍早根據 YouTube 官方部落格,即將為用戶和頻道帶來用戶名 (YouTube 稱之為 @handles),對於許多創作者來說,YouTube 不單是一個上傳和評論影片的地方,這裡更是一個社群。

推出此功能讓使用者在 YouTube 上更輕鬆找到創作者,成為彼此互動的新方式。每個頻道都有一個獨特的用戶名,讓粉絲更容易發現內容並與他們喜愛的創作者互動。

事實上,過去 YouTube 僅對該格式提供有限的支援,比如創作者在影片標題和描述中使用 @ 提及頻道,或在YouTube 直播中的即時聊天功能,可提及其他用戶。但是@username 在其他區塊並沒有辦法直接使用,除非你是要回覆其他 YouTube 用戶的評論才能進行用戶標記。

看來隨著 YouTube 對於 Shorts 在短影音領域的擴張有更大的野心,也需要加入在其他短影音平台如 TikTok 上的功能,用戶能增加短影音之間的互動方式,而這就必需要使用@usernames。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每個用戶名都是獨一無二的,且 YouTube 上的每個頻道都會有一個,因此官方將逐步推出。創作者何時可以進行設定將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 YouTube 的整體訂閱者數量以及頻道是否活躍。

當創作者選擇用戶名時,YouTube 還會建立一個配對的 URL(例如:youtube.com/@handle),以便創作者可以在非 YouTube 平台時也能輕鬆地進入頻道。如果頻道已有個性化 URL,則無需更新連結:將會自動導入基於 @username 的新 URL,讓創作者創立更統一的形象。

核稿編輯:Jocelyn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2022年4月30日 星期六

全面解析什麼是「YouTube Shorts」(YouTube 版短影音),與「短片故事」又有何不同?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2282-youtubeshorts

YouTube 短片「#Shorts」的搜尋趨勢熱度在去年年底突然暴增,你有頭緒嗎?也許又是一波進場 YouTube 的好時機。
  

投稿作者為「#我幫你做 YOUTUBER」頻道的主理人-FUNCK。原文刊登於方格子,INSIDE 經編審刊出。

哈囉,我是「我幫你做 YouTuber」的 FUNCK。這是 YouTube 新推出的產品-YouTube Shorts,YouTube 短片。按對岸說法,就是「油管的短視頻」。

就是 YT 的抖音 TikTok 啊

為了要跟抖音 TikTok 競爭全球短影音市場,YouTube 在 2020 年 9 月,推出自家的短影音服務-YouTube Shorts,也就是 YouTube 短片。

它跟抖音非常類似,直立式的影片,短短幾秒,看一支、滑一支、看一支、滑一支。就算你不滑了,看完,它自動再吐一支給你。

 

在哪裡看得到 YouTube Shorts 短片?

YouTube短片有兩種觀看模式...

第一種、短片模式。開啟 YouTube 手機 App。往下滑滑滑,找到「短片」版面,點進去看。你也可以拜訪頻道首頁,找到「短片」版面,點進去看。播放的形式就像抖音一樣。

 

第二種、影片模式。你可以拜訪頻道的影片分頁。選看短片,你也可以使用搜尋功能,找到短片,點進去看。播放的形式,就像一般 YT 影片一樣。

 

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居韓港YouTuber疫勢攻電商 自創品牌美食 一季收入450萬

 http://startupbeat.hkej.com/?p=102325

 

By on April 26, 2021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九十後港人Mira透過YouTube分享在南韓生活,最近更轉戰食品貿易生意。(受訪者提供圖片)

九十後港人Mira透過YouTube分享在南韓生活,最近更轉戰食品貿易生意。(受訪者提供圖片)

全球新冠疫情反覆,海外旅行遙遙無期。現居於南韓的港人YouTuber嚴嘉欣(Mira),5年前經營YouTube頻道,近期港人無法外遊購物,Mira看準箇中商機,今年初自組工作室,開網店賣自家品牌南韓產品。首款即食醬油蟹肉,推售一星期已賣出逾1.5萬罐,其公司首季收入達450萬元。

九十後YouTuber Mira,2016年起開設YouTube頻道Mira’s Garden,分享在韓生活、旅行Vlog、飲食等內容,其YouTube吸逾73萬粉絲追蹤,是本港當紅YouTuber之一。

今年初,Mira自組工作室,「轉行」售賣南韓美食。她接受本報專訪時稱,多年來接獲不少觀眾私訊查詢,問她能否兼營代購南韓產品。目前,Mira擁有約10人工作團隊,主業由經營YouTube頻道,拓展至電商及食品貿易生意。

Mira與曾3度獲米芝蓮推介的餐廳合作,出售人蔘雞湯湯包。(YouTube影片擷圖)

Mira與曾3度獲米芝蓮推介的餐廳合作,出售人蔘雞湯湯包。(YouTube影片擷圖)

生意勝預期 網站超負荷

Mira在疫市創業,籌備過程僅數個月,其網店Mongcow今年初正式開張,店內除了出售經她挑選的南韓食品,亦與南韓商家合作,代工生產自家品牌產品。

萬事起頭難,兼營食品貿易和自家品牌生意,首要是與商家打好關係。Mira跟曾3度獲米芝蓮推介的餐廳「百年土種蔘雞湯」合作,出售人蔘雞湯湯包。該商家提出MOQ(最少下單數量)為1000包,Mira以拍片形式,在社交平台做宣傳,至今累計售出逾1.2萬包人蔘雞湯,是原先目標的12倍。

公司採取精英制和外判制,為了加快開店流程,Mira已聘用一位IT專才,把搭建網站、維護等工作外判。網店銷情比預期好,高峰期曾有數萬人同時網購,網站一度不勝負荷,現已加大伺服器至可容納十萬人。

Mira在工場拍攝即食醬油蟹肉生產情況,這自家品牌至今累售逾1.5萬罐。(YouTube影片擷圖)

Mira在工場拍攝即食醬油蟹肉生產情況,這自家品牌至今累售逾1.5萬罐。(YouTube影片擷圖)

即食醬油蟹肉受歡迎

Mira表示一直想創辦自家食品生意,首件自家品牌食品——即食醬油蟹肉,在獲ISO國際認證及HACCP食品認證的南韓工場製作,人工方式把蟹拆肉,再以醬油浸泡3日,殺菌後以罐裝封口,冷凍儲存,累計售出逾1.5萬罐。

物流運送曾為團隊帶來挑戰,其冷凍產品採用負18度凍倉配送,到港後透過本港物流冷凍車分發。初次經營冷凍食品,物流偶有「甩轆」,故Mira在Facebook發文,呼籲粉絲一同監測物流配送過程,且設兩至三人客服團隊,解答和跟進訂單。

利用網紅宣傳並非新鮮事,網紅推介自家產品自然錦上添花。Mira續說,「KOL這個半公開身份,的確有少少幫助洽商,但廠商始終是做生意,不會僅僅因你有名氣,就跟你合作。」

Mira表示,未來或讓更多想創業的YouTuber加盟,塑造成YouTuber電商平台,共拓網購銷售。(YouTube影片擷圖)

Mira表示,未來或讓更多想創業的YouTuber加盟,塑造成YouTuber電商平台,共拓網購銷售。(YouTube影片擷圖)

平台不設任何宣傳費,僅靠網紅自身力量作推廣,其經理人補充,「網紅以直播或錄播方式,教觀眾如何享用該食品,不少觀眾都是透過影片了解產品價值,這亦是網紅(宣傳)能力。」目標在今年內,再推出5至6款自家品牌產品。

Mira創業數月,已獲本港商家代理其產品,如叁拾士多。團隊正與台灣外賣平台洽商,冀以外賣運送方式,把產品銷至台灣,亦計劃拓展至其他亞洲市場。她續稱,未來或讓更多想創業的YouTuber加盟,塑造成YouTuber電商平台,共拓網購銷售。

採訪、撰文:蔡璿驩

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越看影片人越窮?YouTube 將變身網購平台

 https://hk.news.yahoo.com/%E8%B6%8A%E7%9C%8B%E5%BD%B1%E7%89%87%E4%BA%BA%E8%B6%8A%E7%AA%AE-youtube-%E5%B0%87%E8%AE%8A%E8%BA%AB%E7%B6%B2%E8%B3%BC%E5%B9%B3%E5%8F%B0-061720466.html

據外媒報導,Google 要把旗下最熱門的影片平台 Youtube 變更成一個以購物為主要內容的網站,從而成為 Amazon 和阿里巴巴的競爭對手。

今年第二季度,由於疫情影響在家自我隔離的人數飆升,使得電商行業發展加快,對此 Facebook 也宣布了會更多地涉足電商行業,Google 此舉顯然是不想錯過這個大「蛋糕」。

目前在 YouTube 上看到的每件玩具、小玩意和其他商品,用家很快就能直接在網站上購買了。當然,不是在 Amazon 網站上,而是直接在 YouTube 上購買,如果能夠利用好影片網站強大的瀏覽量與傳播能力,YouTube 確實有能力成為 Amazon 和阿里巴巴的強有力的對手。而 YouTube 恰恰抓住了這一點,現在開始要求創作者使用 YouTube 軟件並且在他們上傳的影片作品中標記和跟踪裡面的商品,然後將商品的信息與購買方式鏈接到 Google 的分析和購物工具上。

其實,YouTube 商業化並不新奇,畢竟該網站早已有創作者在直播中兜售商品,比如化妝和烹飪的直播,YouTube 的電商化也早有了雛形。

知情人士稱,Google 此舉的目的是將 YouTube 上的大量影片轉化為一個龐大的商品目錄,觀眾可以仔細瀏覽、點擊並直接購買。此外,YouTube 還在測試與電商公司 Shopify 和 PayPal 整合,幫助商家管理庫存,直接他們在網站上銷售產品。

對此,YouTube 的一位發言人證實,該公司正在有限數量的影片頻道上測試這些功能。該發言人稱,創作者將擁有對展示的產品的控制權。 YouTube 表示,這是一次實驗,拒絕透露更多細節。但貌似向商業化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了。

當然,商業化的 YouTube 能為創作者和公司創造更多的收入,不過目前尚不清楚 YouTube 將如何從這些銷售中獲得收入,但 YouTube 已經開始為創作者提供訂閱,並從這些付款中提取 30% 的提成,也可以說這是出場費與宣傳費。

另外,Google 還對電子商務和支付部門進行了調整。今年7月,Google 宣布了一項計劃,將取消Google Shopping 服務向零售商收取的費用,挖對手 Amazon 的牆角,讓更多商家加入 YouTube 這個新的電商平台。

 

 

 

 

2020年9月7日 星期一

2020年8月全球熱門移動應用收入TOP10

 https://news.futunn.com/post/7237137?src=8&lang=zh-hk

來源:SensorTower

Sensor Tower 商店情報數據顯示,2020年8月抖音及海外版TikTok在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吸金超過8810萬美元,是去年8月的6.3倍,再次蟬聯全球移動應用(非遊戲)收入榜冠軍。其中,大約85%的收入來自中國版本抖音;美國市場排名第二,貢獻了7.8%的收入;土耳其市場排名第三,佔1.4%。全球熱門移動應用(非遊戲)收入Top10完整榜單請見上文圖表。

YouTube以超過8390萬美元的收入,位列榜單第二名,較去年同期增長54.8%。美國用户貢獻了收入的55%,其次為日本用户,佔13%。

榜單前五名另外三款應用為Tinder,騰訊視頻和Piccoma。

注:Sensor Tower的收入預估不包括應用內廣告,或者網約車,訂餐,網購等通過第三方支付渠道產生的收入;税收和退款不在預估數據中體現。數據也不包括中國和其他地區第三方安卓市場。

 

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法國強迫網絡巨頭在一小時內刪除一些內容


據路透社消息,根據法國周三投票通過的一項法律,社交網絡和其他在線內容提供商將不得不在一小時內從其平台上刪除與戀童癖和恐怖主義相關的內容,不能遵守這項法律的公司可能會被處以高達其全球營收4%的罰款。

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和Snapchat等公司將被要求在24小時內刪除其他"明顯非法"的內容。根據法律規定,法國在法院設立了專門的數字檢察官和政府單位,負責觀察網上的仇恨言論。

法國司法部長Nicole Belloubet告訴議會,該法律將有助於減少網上仇恨言論。她表示:“如果人們知道很有可能會被追究責任,他們會在越過法律邊界之前三思而後行。”

自由言論倡導者則對新法律提出批評。在線公民自由辯護組織La Quadrature du Net(LQDN)在一份聲明中說,立法者應該針對互聯網巨頭的商業模式。

該組織表示,認為內容可以在一小時內撤回是不現實的,法律是沒有必要的。“如果網站不對內容進行譴責(比如因為投訴是在周末或晚上發送的),那麼警方可以強制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在法國各地封鎖該網站。”

Twitter法國公共事務主管Audrey Herblin-Stoop表示,該公司將繼續與政府密切合作,建立一個更安全的互聯網,打擊非法仇恨言論,同時保護開放的互聯網、言論自由和公平競爭。Audrey表示,確保公眾辯論是首要任務,並補充說,Twitter對仇恨言論信號技術的投資將減少用戶不得不喊出非法內容的負擔。

法國極右黨派“國民陣線”主席瑪琳娜•勒龐(Marine Le Pen)表示,該法律“嚴重侵犯了言論自由”。

Facebook沒有回應置評請求,谷歌和Snapchat也沒有立即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