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老總任正非的一些軍事語言在西方被突出報導,凸顯出中國企業走向國際時無法迴避的中西文化衝突。
當英國朝野就是否允許華為參加有限的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政策進行辯論之際,華為老總任正非的一些軍事化形容語言被一些有影響力的西方媒體直譯成英文,被形容為向西方宣戰的表態。
在中美爭奪科技高地的大背景下,長期以來受到爭議的華為參與英國5G建設的問題又一次在英國突出出來。
在這次爭議中,過去長期被人們忽略的中西文化差異在翻譯語言和表達方式上顯露無遺。
與此同時,華為英國公司也在用當地語言方式發起一場報紙和互聯網廣告活動,借紀念在英國開展業務20年之機,發表一封致公眾的公開信,表示華為承諾將一如以往一樣向英國5G移動和全光纖寬帶提供商提供最好的設備。
而在一些媒體上,有關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的內部講話的報導,在被直譯為英文後,給英國公眾留下的是華為的另一種印象。
英國報紙的報導
《每日郵報》報導說,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的創始人向西方宣戰,告訴他的員工,在爭奪全球霸主地位的鬥爭中,要向前衝,殺出一條血路。
《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報導使用的標題是:華為創始人向西方“宣戰”。兩篇報導圍繞華為內部備忘錄透露準備與美國方面鬥爭。
這是任正非在華為杭州研究所業務匯報會上發表的“向谷歌軍團學習,殺出一條血路” 所謂“內部講話”。這篇講話早已經在中國媒體上得到過廣泛報導。
《每日郵報》的報導稱,華為早些時候形容英國政府決定允許這家有爭議的公司開發其5G手機網絡,“就像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成功一樣,這是重塑全球格局的轉折點”。
任正非的軍事語言
如果所報導的這番話的確是任正非所言,他可能不太了解英國人:包括丘吉爾在內的一些英國史學家(以及一些美國人)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成功及其對英國的影響有著複雜的看法。丘吉爾在其所著的二戰史書中,認為英軍蒙哥馬利元帥在北非擊敗德軍隆梅爾元帥軍團的阿拉曼戰役才是二戰歷史轉折點。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經是一名解放軍工程師。他的講話用美軍管理的例子顯示,他的一些管理公司的靈感似乎來自於美國軍事管理哲學。
從中國媒體報導中可見, 和他那個年代的很多中國商人一樣,任正非似乎特別喜歡使用軍事術語,而且把它們用於一個在和平年代造福民眾生活的高科技公司的管理運營問題上。
互聯網上可搜到任正非對華為公司內部員工電子郵件有時候使用大量軍事術語,使用很多描述激烈戰鬥的詞彙:參戰,危亡,炮聲,炮火,作戰,野戰,權力,調兵,衝鋒,拼刺刀,血書……
任正非以一個貧困家庭走出的孩子,經歷了商場沉浮和各種人生磨礪,最終成為一個影響全球大公司的總裁的經歷,了解他的人也許可以理解他為何在講話中這麼喜歡使用大量戰鬥的詞彙。
中西文化不同
中國人常言道:商場如戰場。中國很多商人都喜歡用軍事術語來形容公司管理和商業策略。在中國,這被公眾廣泛接受。對中國國內的員工,也許戰場的軍事詞彙有鼓勵士氣的目的。
但對於生活在和平社會半個多世紀的西方公眾,特別是年輕一代,並不是都能普遍認同接受這種表述公司管理和商業策略的詞彙。
比如上述被媒體突出報導的“殺出一條血路”,被直譯成“blaze a trail of blood”,可能給人非常血腥和殘忍的印象。這與華為在西方努力打造的科技、開放、友好、便捷、兼容等形像都不太一致。
對於很多西方大公司的領導人來說,雖然其中很多人也經歷過生活和事業的挫折,但他們公開講話使用的商業語言與中國流行的軍事比喻常常不同。他們更多地會強調公平,開放,服務,互利,創新和挑戰,似乎很少會公開用充滿暴力色彩的攻擊性詞彙。
在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公眾本來一向對於任何大公司總持有壟斷市場的擔心,不論是美國的微軟,谷歌還是後來的臉書等等。時不時,這些公司領導人對內部和對外講話和電子郵件都可能被媒體公開審視。
特別是在中美兩國矛盾不斷增大,美國首先指責華為是中國國家支持、試圖陰謀控制西方科技和民眾隱私的一家公司之際,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經的軍方背景,和他不斷使用的軍事語言就更被美國媒體不斷突出報導。這恐怕會加深公眾的疑慮。
在英國,雖然有消息稱英國政府早已決定頂住美方壓力讓華為有限參與英國5G基礎建設,但爭議也一直沒有從政界、學術界和媒體上消失過。
公眾輿論
支持和反對華為的雙方都認為其立場符合英國國家利益。支持華為的一方認為,華為在5G技術上領先的優勢有助英國網絡技術升級,美國打壓華為是因為在高科技領域遭到中國挑戰。
而反對華為的一方贊同來自美國的說法,即華為是中國政府支持的公司,使用華為技術將使得英國國家安全陷入危險。
現在重新借助媒體的報導,這個爭議又回到英國公眾的視線之中。公眾輿論天平的搖擺,將可能影響到政府的最終決策。
《每日郵報》報導對任正非言辭及用意的解讀,恐怕無助華為在英國的公關形象,更讓人感受到中美關係裡存在的火藥味。
或許,這也體現了語言文化在商業和政治鬥爭中的作用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