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高天佑【新聞點評】中國電商「捲」到美國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96%B0%E8%81%9E%E9%BB%9E%E8%A9%95-%E4%B8%AD%E5%9C%8B%E9%9B%BB%E5%95%86-%E6%8D%B2-%E5%88%B0%E7%BE%8E%E5%9C%8B-191200658.html

中國「內捲化」競爭日益激烈,最近還「對外輸出」,把戰場延伸至美國。話說拼多多旗下Temu最近入稟美國法院,控告同樣來自中國的時裝電商公司SHEIN,指後者「出茅招」搶生意,涉嫌違反競爭法例。事實上,Temu和SHEIN現時極受美國年輕人歡迎,前者夠「平」,後者夠「快」,為美國人帶來前所未有消費體驗,雙方在彼邦合計擁有1.1億用戶,把電商龍頭Amazon也逼得喘不過氣。一定程度上,這亦反映中國民企競爭力強橫,倘能避免政治因素干擾,在世界任何地方皆可望打出一片天。

Temu控告對手SHEIN

Temu本周三向華盛頓法院提交一份長達100頁的入稟狀,指控SHEIN涉嫌多項反競爭行為,包括針對Temu提出數以萬計的侵權下架要求,又逼迫時裝供應商簽署獨家協議,甚至「非法扣留」(illegally detain)部分供應商,以及盜取供應商的賬戶密碼。

美國人很難想像,兩家電商公司之間的競爭居然會涉及「扣留」和「盜取」等行為。同樣難以理解的是,Temu和SHEIN皆來自中國,何以會在美國惡鬥弄至打官司?實際上,這可說是中國電商「內捲化」對外輸出之體現。

香港人對Temu未必熟悉(該軟件尚未正式進軍本港市場),但近日若有留意財經新聞,相信會看到「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巴巴(09988)」這宗轟動消息,而Temu正是拼多多之海外版軟件(像TikTok之抖音)。

拼多多由杭州人黃崢(現年43歲)於2015年創辦,標榜F2C(Factory to Customer)模式,即是從工廠把貨物直接銷售予消費者。作為比較,淘寶、天貓、京東(09618)等傳統電商仍有店主、品牌商、代理商等參與,F2C模式則繞過這些中間角色,理論上更能節省成本。簡單來說,拼多多主打一個「平」字,同類貨色動輒比傳統電商便宜30%以上,惟亦存在「假冒偽劣」、良莠不齊等弊端。

無論如何,遇上中國近年「消費降級」,拼多多成為最大贏家,今年第三季營業額達688億元人民幣,按年猛增94%,根據估算,其在中國電商市場的份額已經「超京東,趕阿里」,氣勢一時無兩。

自去年起,拼多多推出Temu拓展海外市場,第一站進軍美國,憑着「平到離譜」迅即一炮而紅,截至去年底成為美國最多人下載的手機程式No.1(這亦顯示拼多多在中國成功不全因為「消費降級」,畢竟價廉抵買乃古今中外消費者主要訴求之一)。

SHEIN則由山東淄博人許仰天(現年39歲)於2008年創辦,最初經營「婚紗跨境電商」,把中國生產的平價婚紗售予美國消費者,後來逐漸擴展至全品類時裝。若論貨品價碼,SHEIN介乎美國傳統電商和Temu之間,稱得上「很平」而非「極平」;其最大特色是「夠快」,利用AI技術預判潮流趨勢,每日新品多達7000款,每個款式最少數量或只生產100件,令消費者眼花繚亂。SHEIN現正尋求在美國或英國IPO上市,估值最高達900億美元。

據《日本經濟新聞》與市場數據公司data.ai聯合估算,今年10月份Temu和SHEIN在美國合共擁有1.1億活躍用戶,相當於美國電商龍頭Amazon活躍用戶數量的九成;儘管該兩家中資電商的用戶很可能高度重複,但作為「過江龍」兼後起之秀,它倆已對Amazon構成實質威脅,實在令人意想不到。

除了傳統電商如臨大敵,H&M、Zara、Gap等快銷時裝品牌亦首當其衝。事關該些牌子原本主打「平夾快」,可是,現在論「平」不及Temu,講「快」難敵SHEIN。舉例說,H&M一條30美元「仿大牌」連身裙已相當抵買,而同等貨色在Temu卻只需6美元;Zara每年有1.2萬新款看似很巴閉,SHEIN一個星期已不止此數。再加上「00後」、「05後」世代愈來愈喜歡網購多於實體shopping(因為毋須與人接觸),導致一眾快銷品牌面臨「存在意義」危機。

或曰,誰都知道零售業「夠平」很重要,特別是時裝領域講求換款「夠快」,這些簡單道理從Amazon、阿里巴巴到H&M、Zara皆清楚都明白,何以偏偏Temu和SHEIN能夠做到極致、突圍而出?很大程度關乎中國新一代民營企業家的狠勁,為了競爭每每「去到最盡」,例如「劈價」要劈到比任何人更平,「鬥快」則用大數據和AI預判潮流,經過淘汰後仍能站着就最強者,內地網民把這種殘酷競爭風氣形容為「內捲化」。

民企海外找到生存空間

就像這次Temu在美國狀告SHEIN「惡性競爭」,表面上屬兩家中國公司「內訌」,更深層次則體現它倆不惜一切爭奪市場,從中國「捲」到海外,「自己人都冇面畀」,間接反映中國人「做生意賺錢」競爭力有幾強,縱使近期國內經濟低迷,不少民企仍能「出海」找到生存空間。由此看來,中國只要維持相對穩定和友善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家、投資者和消費者對前景有信心,政府其實不必做太多事情(或許做得愈少愈好),經濟又何愁沒有強勁增長動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