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基金經理Fred Liu的訪問,提到他對自己基金組合的研究和分析,回顧組合內29個持倉到目前的表現,發現頭6大持倉所貢獻的回報已超過100%,而其餘23個持倉拉勻(有賺有蝕)基本上回報為零。這某程度上反映,投資就像生活中的各種各樣事情的分布,大致上都遵循著冪律(Power Law Dynamics);換句話說,80% 的回報很可能來自投資的20%或更少。
對很多自稱為「價值投資」的投資者來說,最難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購買已經大幅上漲的股票;股票已經接近高點時才買入,又怎樣自稱為「價值投資者」?因此,價值投資者不買接近52周高點的股票!「價值投資」應專注於52周的低位名單或永遠持平的股票。然而抱有這種傳統的價值投資思維顯然忽略了幾個重要因素。
在一項對1926年至2008年羅素3000(Russell 3000)的研究發現,如果去掉前25%表現最佳的股票,投資回報將從每年9.6%的正回報變為每年0.6%的負回報。而另一個有趣的統計數字,在1990年的標普500指數成份股中,只有302家公司(佔 60.4%)在十年後仍然存在,當中亦只有79家公司(佔 26.2%)跑贏標指ETF。也令人意外的是,有74家公司(佔 24.8%)的回報比一年期的政府票據更差、54家公司(佔 14.9%)的回報比通脹低(以 CPI 作量度)。
在互聯網和新經濟主導的世界的中,「贏家通氣」的現象可能會進一步縮窄未來可以繼續創造「價值」的企業數目,而這些少數贏家也最終會主導了各自行業的市場份額和利潤。事實上,「股神」畢非德的投資旗艦巴郡哈撤韋(Berkshire Hathaway)最近的投資方式也許會令很多傳統「價值投資者」感到困惑;尤其在IPO時以高得離譜的估值對Snowflake(SNOW)及 Nubank(NU)進行投資,這是否意味畢非德看到這些公司在未來10至15年驚人的發展潛力,並能夠在各自的新興行業中獲得大量的利潤?我個人的看法是肯定的。
在過去,行業的起起落落,但總是恢復到競爭平衡;惟時移勢逆,新經濟模式似乎顛覆了和破壞了基於均值回歸的舊投資方式,而且也是對舊有的價值投資理念的一次重新定義。
家族辦公室投資經理
徐立言(本欄每周逢一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