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前市長黎子流以91歲高齡逝世,生前金句之一「得就得,唔得返順德」再受議論,被視為代表改革開放精神。然而,這金句有其時代背景,皆因在改革開放初期,年輕人從農村往外闖,萬一失利還可「返鄉下耕田」。但經過城鎮化改革後,現今數以億計「打工人」大多在家鄉已無田無地,一旦失業將沒有退路,很可能造成社會不穩,或許也是內地政府急於鬆綁防疫政策的其中一個原因。
香港不少人對黎子流印象深刻,一來他在廣東省任官30多年,二來他開始主政之時,恰逢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粵省與香港往還頻繁,加上黎子流本身屬改革開放健將,這位老廣東非常賣力推動與香港交流。例如早於1978年擔任順德縣委書記期間,他便破天荒批准縣內接收TVB和ATV香港電視訊號,理由是「順德人想致富,要多看香港經濟新聞」。
不少曾與黎子流接觸的記者及商人都表示,他本身文化程度雖一般,卻極具商業頭腦,兼且非常「順得人」,對於香港記者採訪要求幾乎有求必應。他也是廣東省第一個利用外資的縣委書記,為順德引入了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霍英東等香港富豪投資。及至1984年,黎子流更率先「走出去」,引領國企斥資8800萬港元在香港興建粵海酒店,此舉讓外資更相信中國決意改革開放。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年多次提倡「地攤經濟」,說是人間的煙火,其實黎子流早於1980年代表態力撐「走鬼檔」,他認為這雖會為市容帶來負擔,但考慮到民生和就業,值得予以容忍。
有別於很多識時務的俊傑,黎子流由始至終都是鄧小平路線堅定擁護者,更因此在文革期間被列為「三反分子」和「走資派」,遭批鬥百多場,繫獄兩年。直到鄧小平復出、四人幫垮台,黎子流獲平反重新任官,並扮演改革開放的最勇猛闖將之一。
金句王黎子流 撐改革開放
至於他的金句「得就得,唔得返順德」,有兩層含義,一方面表達他大膽推動改革開放的決心,事關當年文革剛結束不久,很多開放舉措「無法可依」,甚具政治風險,但黎子流借此強調自己一往無前,倘被「鬥」下來,大不了返回家鄉順德終老。另方面,這句說話亦鼓勵年輕人勇敢往外闖,萬一失利,大不了「返鄉下耕田」,起碼有退路,畢竟順德屬魚米之鄉,有田可耕便餓不死人。
黎子流除了一口「粵式普通話」經常令人忍俊不禁(某些官方場合有他與霍英東同場講普通話,台下聽眾無法忍笑),他說話亦深具廣東人的精警到肉,與同樣姓黎的黎明一樣堪稱金句王。例如黎子流施政格言「多做少講,只做不講,做了再講」,突顯改革開放初期的如履薄冰、「摸着石頭過河」及「悶聲發大財」。
數億打工人 家鄉無田產
惟此一時彼一時也,經過多年來城鎮化改革,現今中國數億「打工人」普遍在家鄉再無田產,即使父母輩仍守着一畝三分薄田,難以足夠餬口。就算是曾被視為鄉下地方的順德,今時今日高樓大廈和大型屋苑已比農田更多,碧桂園(02007)、美的集團、海信科龍等巨企總部正是位於這個名市。
城鎮化固屬時代發展大勢所趨,黎子流在晚年看到家鄉順德繁榮興旺肯定老懷安慰,卻亦意味中國「打工人」沒什麼後路可退,尤其是尚未遷籍落戶、或者剛落戶但根基欠穩的大批農民工,在城市缺乏福利安全網、家庭、人脈等支援,倘持續失業,恐將失去立足之地;這類時代不幸者的數量若太多,可能造成社會不穩。
黎子流在廣州的其中一大政績,正是透過支持民企、鼓勵個體戶、容忍走鬼檔等方式,讓大批「盲流」(盲目流動人口)生計有着落,在開放的同時盡量維持社會穩定。況且當年的「盲流」尚可「流」回家鄉,今日的農民工則不知還可流到哪裏。
《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日前在微博發帖,為中國政府放寬防疫政策辯護:「(若不及時放寬)由於大量的人在身心上承受不了,或者對失去經濟收入嚴重不滿,以及對局勢改觀感到無望,我們的社會矛盾將會達到空前激烈的程度,那樣的局面才真正是災難性的。」事實上,中國一下子「放開」,在節奏和準備等方面無疑可做得更好(至少應備足夠退燒藥),惟也確實到了「不得不放」地步,主因之一正在於「打工人」無路可退。
無論如何,中國經濟在疫潮末段重新開放,既需收復過去3年的失地,亦要讓外界繼續相信中國堅持改革開放及擁抱「國際循環」。這個關口形容為「二次開放」也不為過,現在真的要更多具有「黎子流精神」的官員,畢竟中國經濟再無退路,「得就得,冇得返順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