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上周放寬防疫政策後,全國多款藥物鬧缺貨,就連香港、日本、美國等地不少藥房的退燒藥也被搶購一空,皆因大批海外華人寄藥回國接濟親友,倘收錢轉售更可賺十倍差價。筆者上月寫過〈中國睡獅甦醒 全球通脹震動〉一文,指中國若從「動態清零」走向開放經濟,將對全球物價帶來巨大衝擊,這趟「缺藥」正是其中一個例證。儘管美國11月通脹率超預期降溫,但在中國經濟全面復常之前,全世界物價「退燒」言之尚早。
自從內地當局上周宣布「新十條」大幅放寬防疫限制,全國疫情隨即井噴式爆發。尤其在北方地區,適逢冬季流感傳播高峰期,加以當地肆虐的BF.7變種病毒株比華南地區的BA.5.2更兇猛,令情況加速惡化。身處首都的《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形容:「現在北京是震中,陽的速度真是驚人,我相信這裏見證的,肯定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呈現的最猛烈的病毒傳播速度之一。」
內地搶藥蔓延各地
內地政府主張輕症患者居家自療,家家戶戶都搶購退燒藥、消炎藥、咳水、洗鼻水等用來「看門口」,弄致全國鬧缺貨。「搶藥潮」很快席捲香港及澳門,特別是最關鍵的退燒藥,本港多家連鎖藥店貨架被搶空,部分地區藥房把剩餘存貨加價幾倍發售,甚至拆開一盒成藥「逐粒賣」。澳門政府藥監局則宣布「限購令」,每人每次只准購買1盒止痛退燒類藥物,以及5盒抗原檢測試劑。
缺貨情況蔓延至日本、美國部分華人聚居地區的藥店,皆因大批華人寄藥給中國的親友應急,有人在小紅書等平台上提供代購服務,一盒在美國售價約6美元的退燒成藥,索價500元人民幣(約72美元)也被「秒殺」搶單;這意味扣除速遞運費後,一買一賣仍可賺近10倍差價。
事實上,退燒藥本身絕非稀罕藥物,以最主流的撲熱息痛(Paracetamol)為例,全球每年產量達16萬噸(該藥物於1873年面世,專利權已過期,任何藥廠都可自行生產,冠上不同品牌發售),相當於3200億粒成藥(每粒0.5克)。這數字看似誇張,但除以全球80億人口,等於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約40粒。根據不同研究,發達國家國民平均每年服用約70至100粒撲熱息痛。
試想像,一個成人每次傷風感冒,通常每日「啪」4次藥,每次兩粒,連食3日便吞掉24粒。還有偶爾頭痛、骨痛、肌肉痛、經痛、牙痛、喉嚨痛,撲熱息痛也是最常用的止痛藥。同時,人們通常儲備幾盒成藥在家,卻未必吃得完,擺到過期丟棄再買,構成額外消耗。
生產線物流鏈遇樽頸
撲熱息痛生產難度不高,目前中國佔據全球逾半產量,勝在成本夠平,當中約80%外銷出口。惟問題在於,各大小藥廠每年「拉勻」生產,按月維持平穩供應量,現在中國14億人霎時間「爆買」退燒藥,生產線及物流鏈勢必遇上樽頸,難免出現缺貨,畢竟藥廠不可能在一個月內完成一年產量。
再者,過往3年內地當局為防有人「染疫瞞報」,嚴格限制老百姓在藥房購買退燒藥和咳藥水(避免民眾染疫後自行買藥食,不利清零大局),所以絕大部分民眾家中沒什麼藥物存貨,必須臨急臨忙搶購,令缺貨問題雪上加霜(理想而言,中央政府在宣布「放開」前,應盡力準備好全國藥物庫存供應,減少混亂情況)。
正如筆者早前在〈中國睡獅甦醒 全球通脹震動〉一文提到,中國這3年實行「動態清零」,一方面致力維持工業生產及外貿出口(例如鄭州iPhone廠房、上海Tesla超級工廠),同時14億國民把旅遊、娛樂等非必要消費需求降到最低,基本上「多生產,少消費」,其實對全球通脹帶來很大抑制作用。
環球通脹勢添壓力
隨着中國從「動態清零」走向開放經濟,積壓3年的各類消費需求報復式爆發,這次退燒藥缺貨只是其中一個例子,不排除其他產品亦會出現「一個月買光一年產量」的情況。鑑於中國屬全球第一人口大國、第二大經濟體兼「世界工廠」,「中國缺貨」難免影響全世界,連帶美國和日本部分藥房也告急。最起碼,中國國內外交通流量倘恢復至疫前水平,對石油及天然氣的需求勢必暴漲,進而令全球能源價格火上加油。
美國最新公布11月份通脹率為7.1%,低於市場預期的7.3%,亦較9月(8.2%)和10月(7.7%)大幅回落,令環球投資者憧憬通脹危機已近尾聲。但中國這頭睡獅現在逐漸甦醒,近日打個噴嚏已令退燒藥缺貨,待經濟全面復常,不排除為全球物價帶來重大波動,造成頭暈身㷫喉嚨痛,然後全球通脹方可談得上「退燒」,目前恐怕言之尚早,投資者「必」須有心「理」準備迎接最後一輪陣「痛」。
高天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