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上周推出「新十條」防疫措施,被視為將邁向全面重啟的強烈訊號。瑞信亞太區財富管理業務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接受訪問時表示,「新十條」屬優化措施,而非全面開放,預期未來2個月為感染的高峰期,料政府需視乎形勢再決定下一步,或會在農曆新年至兩會之後的窗口期提出進一步開放。陶冬又認為,內地經濟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惟仍充滿挑戰,變數仍然很多,相信明年內地財政政策會非常主動進取,而貨幣政策則放鬆,以重建市場信心,刺激需求。
因地制宜方向正確
陶冬指出,內地今次抗疫政策的特點,是由各地方政府按自己本身的情況作出適合的經濟及疫情安排,不同城市的措施都不一樣,看上去很混亂,但亦可說是因地制宜。
他認為目前的政策方向正確,但未來2、3個月挑戰會非常大,特別是農曆年為內地人口移動最多的時候,屆時政府在防疫上會否採取什麼新的措施就很重要,不排除部分地區會在人員流動上作出一些調整,「可能放、可能收,是摸着石頭過河。」
他相信,農曆新年過後,內地或會因應形勢再考慮之後的做法,有可能在農曆新年至兩會後這段窗口期提出開放。
降準會「走得很猛」
若未來2個月為內地疫情高峰期,這是否意味明年內地首季經濟仍會下滑?陶冬則形容,「有疫情不代表經濟一定差」,指最近數周美國、日本及新加坡感染人數都上升,不代表其經濟下跌,因為人們可以出來消費。
經濟方面,陶冬預期明年財政政策會非常主動進取,以重拾信心來刺激需求,而明年是中共領導人換屆之年,過去幾乎每次大換屆都有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料今次亦不例外;但與過去不同的是,地方的財政狀況比較糟糕,財政政策還需要貨幣政策配合,期待逆周期幣策重新出現。他預期,明年降準會「走得很猛」,除此之外還會有一些新措施,貨幣政策會明顯擴張,而在此背景下,預料明年人民幣兌美元將會走貶。
陶冬又提到,本周四(15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甚為重要,因為經濟情況滿具挑戰,需要進一步的措施應對;至於由收縮走向擴張性政策、能否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則仍要觀察,因除政府出手外,亦需要民間的投資,「現在的問題是民間信心不是很足。」
至於內地經濟重啟會否對環球貨幣政策及通脹等帶來影響,陶冬說肯定會有影響,惟目前中國經濟的變數多,抗疫政策如何改變、政策的刺激怎麼走仍看不清楚,即使政策正確,企業及消費者如何反應,現時是無從評估。
採訪、撰文:陳玉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