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兩大投行瑞信(Credit Suisse)和德銀(Deutsche Bank)股價急瀉,累計跌幅逼近甚至超過2008年金融海嘯。愈來愈多人認為,目前最大風險已非通脹,而是「進擊的央行」可能衍生金融危機。畢竟自從2008年QE(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寬鬆)揭幕,環球金融體系沉溺於「接近零息」的政策環境,當終端利率(terminal rate)於短時間內升穿4厘,很多數學演算模型都會備受動搖。就像英倫銀行上星期緊急入市買債,由QT突轉QE,正因英國「金邊債券」(Gilt Bond)急跌,導致總額逾1.5萬億英鎊的養老基金「計唔掂數」,瀕臨爆倉。
瑞信德銀憂成雷曼兄弟翻版
在剛過去周末,Twitter、Reddit等社交平台上瘋傳瑞信和德銀兩大投行「危危乎」,即將出事。有人繪聲繪影,自稱有內幕消息,預言短期內會有最少一間國際投行淪為「雷曼兄弟」(2008年破產,引爆環球金融海嘯)2.0,甚至有指美國聯儲局將於今日(周一)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
然而,筆者就此諮詢了幾位在歐洲金融圈搵食的朋友,他們均表示未聞業內風聲鶴唳,大家如常於周末享受美酒美食,不似是危機前夕的氣氛。而傳聞「主角」之一,瑞信行政總裁Ulrich Koerner亦向全體員工發出內部備忘錄,強調該行擁有強健資本及流動性,呼籲大家不要相信坊間失實謠言(factually inaccurate statements)。
至於美國聯儲局官網顯示,確實會在當地時間周一上午11時30分舉行「緊急程序下的會議」(a Meeting under Expedited Procedures),旨在「檢視並決定預付及折現率(advance and discount rates)」。不過所謂「緊急……會議」,其實泛指所有固定議息以外的聯儲局會議,每年都會舉行幾次,今趟亦早於一個多月前已敲定日子,絕不代表有「大事」發生。
此外,正如Bianco Research總裁Jim Bianco指出,自從兩年前迷因股(meme stocks)熱炒,愈來愈多人試圖在網絡平台上散播言論,以影響市場走勢,且每每選擇在周末出手(以便有充足時間發酵),就像兩星期前盛傳「俄羅斯政變」,或猜測中共「人事變化」,這次輪到「瑞信和德銀出事」,卻缺乏具體證據支持。
英倫銀行改放水救養老基金
但無論如何,瑞信和德銀股價分別較去年高位累瀉約73%和55%,已經超過或逼近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跌幅,無怪乎該兩家大行被選中作為「謠言」主角,畢竟這種跌勢顯然不尋常,難免令人猜測背後有什麼事情發生。
另一邊廂,英倫銀行上周緊急入市買債650億英鎊,突然由QT收水轉為QE放水,事關英國新首相卓慧思推出「半世紀最大減稅方案」,觸發英鎊滙價及俗稱「金邊債券」的國債價格急跌,促使央行出手「維穩」。不過這事件僅屬導火線,英鎊及「金邊債券」拾級向下已持續逾半年,更根本原因關乎美國聯儲局激進加息遏抑通脹,以致全球絕大部分國家滙價及債價皆承受沉重壓力。
以英國為例,10年期國債孳息率上周一度由4厘飆升至超過4.5厘,拖累「金邊債券」價格崩盤,由於當地總額逾1.5萬億英鎊的養老基金行業以衍生工具形式(超低息期間養老基金借助衍生工具提升回報,以滿足償付需求)押重注於「金邊債券」,債價急跌令各大小基金被「call margin」追收保證金,不少基金需要沽貨減磅,以避免爆倉,結果令「金邊債券」面臨更大沽壓,造成惡性循環,所以英倫銀行不得不入市接貨。
歸根究柢,自2008年以來的接近零息政策徹底改寫了環球金融體系生態,大部分投資機構都像英國養老基金,建基於超低息環境進行投資部署。一旦息率反彈過急,很多數學計量模型霎時受到動搖,有可能引發危機,甚至構成骨牌式連鎖效應。愈來愈多人開始覺得,目前最大風險已非通脹,而是以聯儲局為首的央行採取之激進加息措施,恐隨時釀成「黑天鵝」意外事件。
英倫銀行上周緊急入市買債,象徵環球金融體系顯現首道裂痕。「瑞信和德銀出事」雖屬謠言,也難免受關注;況且「三人成虎」,倘若愈來愈多人相信這些投行「危危乎」,「冇事」也會變成「有事」。
危及環球金融體系 儲局或收手
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不久前仍揚言繼續強硬加息遏通脹,「不達目標不罷休」;今年尚有兩次例行議息會議(11月和12月),市場預期聯邦基金利率至年底前將再提升1.25厘。不過形勢變化迅速,美國PMI、航運費用、新屋銷售等前瞻指標皆顯示物價有機會冷卻,加上美元強勢造成的外溢效應,以及環球金融體系出現不祥之兆,或令聯儲局改變心意。
根據金融業講法,聯儲局若想透過加息抑制通脹,過程中勢必打爛某些東西(break something)方可達成目標,例如引致經濟衰退、失業率飆升;豈料美國經濟比預期強韌,至今依舊熾熱。在此情況下,被「打爛」的東西有可能來自金融體系,這亦將意味聯儲局有條件「收手」,但願屆時不會太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