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提出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措施,包括合資格外來人才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後,可退還在港置業印花稅。已來港20年的在港內地畢業生聯合會主席耿春亞認為早應有此安排,「我們想以香港為家,不應和炒樓的放在一起」;他指香港35歲以下的勞動人口短缺,但香港向來對海外人才「封閉」,隨着政府簡化輸入人才計劃,他深信未來將出現內地專才來港熱潮。
耿春亞早於2002年通過清華大學的教育部交換生計劃來香港讀碩士,2004年畢業在香港科學園區創業,2009年拿到香港身分後,至今已在港生活了20年,可謂「港漂」的資深人士。他接受BossMind訪問,回應《施政報告》的看法。
內地同學諮詢在港生活細節
他說,近來收到不少內地同學或朋友來電,有清華同學,有北京、上海背景的,諮詢他在港生活的細節,「最近便有三個清華的同學,申請了香港的優才計劃,他們都是修科技、理工等專業的,想來香港發展」。
正當不少香港人選擇移居,耿春亞看到的,反而是內地人來港的趨勢,「這個走向已有了」。他說內地經濟平頂,而香港始終較內地城巿早了20年發展,生活水平、收入、社會發展等較內地好,「對內地人來說,香港是個好地方」。
港審批專才、優才計劃欠效率
不過,過去內地人透過專才計劃、優才計劃等來港,申請往往要數個月或半年,窒礙人才來港,耿春亞說: 「新加坡好似兩、三個星期便審批好,但香港很慢,又有機會申請被拒。」他認為這問題更較樓稅重要。
「來香港發展,其實想以香港為家,不少人遲婚,三十多歲來時,其實有經濟能力置業,若可以退稅,是好事,應和炒樓的區分。」
他認為,香港不單創科不夠人才,醫療、建築等不同業界也有相同問題,但時至今日,香港對外來人仍很「封閉」,「我經常和內地朋友講,來香港不等於可以享受很多福利,例如我們不會取綜援、不會住公屋,沒有時間去公立醫院,小朋友大多讀國際或私立學校,沒有用免費教育,只是Passport方便些。」他指吸納內地人才,是有助香港發展,政府「開門應開大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