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pintu360.com/a74097.html
復星系深陷輿論漩渦,作為當家人的郭廣昌終於忍不住了。
9月15日,郭廣昌在微博罕見發聲,稱彭博新聞社的一篇所謂“監管部門要求摸底復星”的報導嚴重背離事實,……在境內外大範圍傳播後,對複星正常經營和聲譽造成重大影響。
郭廣昌在文中寫道:“我很遺憾但也很堅定地決定,復星將正式向法院提起訴訟,堅決追究其法律責任,堅決捍衛復星的一切合法權益。”
圖源:微博
說到底,如今困擾復星系的“謠言”和由此引發的市場恐慌、波動,根源均來自複星國際“6500億負債”這幾個駭人視聽的大字。復星也多次澄清,“6500億”實為誤讀,亦得到了國際知名投資機構大摩力挺。
不過,投資者心頭始終縈繞著一個問題:該如何看待復星國際(00656.HK)的債務規模?
郭廣昌該不該惱?
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末,復星國際總負債6511.57億元,總資產8496.85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6.6%。
不過,就“6500億負債”這一熱議度極高的說辭,公司執行總裁、CFO龔平並不認同。其對外表示,“復星上市主體報表上體現的總債務,是包括集團所有並表子公司(豫園股份,復星醫藥,葡保等)的債務,這些並表子公司是獨立的法人主體,其債務不由集團承擔。”
他進一步解釋到,“所謂6000多億復星的債務,是一種偷換概念的陳述。特別因為保險業務本質是承保,負債率較高,所以合併報表口徑導致總債務較高。”
無獨有偶,在大摩9月16日發布的分析報告中,亦秉持類似觀點,並重申對複星國際的“買入”評級。
眾所周知,郭廣昌被稱為“中國版巴菲特”,這和他深度佈局保險板塊、擅長資本運作不無關係。
由於青睞巴菲特及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保險+投資”模式,即利用客戶繳納的保費形成低成本浮存金,然後通過投資以“滾雪球”的方式實現巨大財富積累,郭廣昌多年來在全球各地收羅標的,比如復星葡萄牙保險(Fidelidade,持股84.99%)、鼎睿再保險(持股86.51%)、復星保德信人壽(持股50%)等,都是旗下富足板塊(保險+資管)的成員。
圖源:復星國際2022年中期財報
2022年中期,復星國際保險業務的資產額約2116.79億元,負債額約1941.4億元;資管業務資產額約2860.85億元,負債額約2432.7億元。
在不考慮內部抵消的情況下,該兩個子項目合計資產佔比為58.58%,合計負債佔比為67.17%,對總負債的貢獻明顯大於對總資產的貢獻,是推高資產負債率的權重要素。
相較其他行業,保險、銀行、證券、信託都是“另類”商業存在,保費既對應收入,又對應負債,天然具有高槓桿特點。
換言之,作為負債驅動的金融機構,重在拓展負債廣度和深度,槓桿率一般都比較高。
縱觀國內幾家上市保險公司上半年的資產負債率:中國平安89.55%,中國太保為88.96%,中國人壽90.56%,新華保險91.17%。
復星國際保險板塊資產負債率91.7%,雖然不低,但在合理範圍內,也符合保險監管部門要求的資本充足率和償付能力。
資產管理板塊,包括德國HAL私人銀行、BCP私人銀行、復星哈尼證券、復星創富、復星瑞證等金融機構,以及部分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基金,這部分業務的資產負債率為85.63%。
圖源:復星國際官網
對比2022年半年報國內相關企業資產負債率:招商銀行90.79%,杭州銀行93.87%,中信證券82.36%,平安資管86.01%。復星國際的指標不算突兀。
其實,就保險和資產管理這類負債經營業務,很難用常規商業法人的角度來審視,他們的負債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負債,也鮮少用資產負債率衡量債務風險,其更重要作用是公司賴以生存和擴張的基礎,產生利潤的“黑土地”,是需要築牢的“地基”。
舉個例子,銀行賬面的錢,那都是別人的,要列在“負債”一欄;反倒是藉出去的錢,才叫“資產”。然而,我們仍然要提升銀行的吸儲能力,粗略理解就是打造負債吸引力,鞏固發展的根本。
就像保險中常常計入流動負債的“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未決賠款準備”、“未到期風險準備金”,主要是應對未到期或未償付的保險責任而提取的準備金,和大眾習慣的計息借款融資也是有區別的。
基於上述常識,只見6500多億總負債數字,就認為複星國際債務壓頂,過於武斷。
再者,我們現在看到的複星國際報表,是集合了豫園股份、復星醫藥、復星旅文、復星地產等幾家子公司的並表,按照財務核算原則,債務均由各上市公司獨立承擔償付責任。
而在逐一剔除後,最後真正歸屬於復星國際的負債,大約只有1000億元左右,遠沒有外界喧囂的“至暗時刻”、“山窮水盡”、“槓桿反噬”那麼誇張,對應的則是價值2700億元的總資產,現金及銀行結餘及定期存款1176.5億元,無論是迴旋餘地,還是轉環空間,都還是有的。
所以,郭廣昌的憤怒也是有理可據的。
夯實流動性安全墊為何重要?
除了傳言的“6500億負債壓頂”,郭廣昌備受關注的還有頻繁的減持動作。
最近一年,從青島啤酒到豫園股份、復星醫藥、新華保險、金徽酒,復星國際不斷出售資產,累計回籠資金至少百億元。
既然實際債務壓力沒有那麼大,為何還要“賣賣賣”?
龔平是這麼說的:減持是為了進一步提升評級,夯實流動性安全墊,增強跨越經濟周期的能力,是近幾年財務戰略的正常延續。
這段表態看似平淡無奇,但其中蘊含的信息卻很值得解讀,最關鍵的可能是這一句:(減持)是為了跨越週期,夯實流動性安全墊。
相比口徑繁多極易誤讀的負債,強化現金流能力,增厚流動性安全墊,才是真問題,也是複星國際減持的目的。
就算投資界標杆巴菲特,也一再強調現金的重要性。2022年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上,他坦言:“在伯克希爾,任何事情都可能改變,有一件事一定不會變,就是手上一定會一直持有大量現金。現金就像是氧氣。”
万科說了很多年的“活下去”,怎麼活下去?很簡單,要有空氣、水、食物,才能支持最基本的生存。具體到企業身上,正常的經營生產之外,回收現金,壓縮負債,發債、發行股份再融資,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尤其在易變、複雜、不確定的形勢下,把能保持血液循環的現金握在手裡,加快現金流周轉速度,更是穿越經濟周期的不二法門。
話說回來,當時當下,週期正處在什麼階段?
如果說2020年之前大家還諸多爭議,但隨著近一段時期全球主流市場PPI指數、CPI指數的整體表現,以及地緣戰事催化,各國央行激進加息,結合美林的投資時鐘,世界經濟由“滯漲步入衰退”的預期已逐漸成為產學研各界的共識。
圖源:美林證券
該大環境中,具有防守性價值和防守性增長的現金、債權則是首選。郭廣昌的出售行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基於週期規律而未雨綢繆、以備不時之需的戰略選擇,是主動強化跨週期調節的體現。
而從復星國際自身來看,確實也面臨一些壓力。
2021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32.9億元,較2020年的88.85億元大幅減少約122億元;2022年上半年未披露該數據,2021年同期為流出10.38億元。
這意味著,復星國際從經營活動獲取現金的能力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背後,其核心上市公司復星醫藥、豫園股份、復星旅文的創收、創利指標均有程度不一的弱化。
復星醫藥今年上半年營收213.4億元,同比增長25.88%,歸母淨利潤受所持有的BioNTech股票價格波動影響,造成非經常性損益為-3.15億元,同比減少減少37.67%至15.47億元;豫園股份今年上半年營收220.09億元,同比減少3.85%,歸母淨利潤同比減少47.06%至7.54億元;復星旅文今年上半年營收64.41億元,同比增長130.96%,淨利潤同比增長90.19%至-1.97億元,尚未扭虧。
最新消息,復星國際或考慮在價格合適的時候對復星旅文(1992.HK)引進戰略投資人。
不過,拋開市場的短期紛擾,隨著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解除旅行限制,國內各地多措並舉地穩經濟、穩消費,以及復星醫藥合營企業復星凱特的中國首款CAR-T細胞治療產品奕凱達商業化進展顯著,都有望驅動復星國際的業績回正向好。
節點財經註意到,自9月6日起,復星國際已6次回購公司股份,合計回購2480萬股,耗資約1.18億港元。
郭廣昌在傳遞什麼信號?
2019年,在談論如何與週期共舞時,郭廣昌所言,“從1992年創業開始,復星經歷了很多個經濟周期。但總的來說,因為改革開放,我們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向上週期,這非常寶貴。但是,我們一樣會迎來冬天,而且可能會更寒冷,這也是我們必須要去穿越的周期。”
眼下,郭廣昌和他的復星國際,再次行進在穿越週期途中。
節點財經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