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6日 星期日

阿里、平安重金押注,黑石、高瓴斥資“入侵”,這一千億市場迎來“大爆發”



眼下,這個賽道不僅吸引了互聯網巨頭BAT們的注意力,就連全球私募巨頭黑石,國內最大私募機構高瓴也都持續重倉押注。


文丨晨曦

來源丨投中網


國內醫療健康領域或正在迎來黃金期。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一方面讓部分行業遭遇重創,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新的風口。這其中,醫療健康站上了風口。


眼下,這個賽道不僅吸引了互聯網巨頭BAT們的注意力,就連全球私募巨頭黑石,國內最大私募機構高瓴也都持續重倉押注。


從互聯網跨界的巨頭撿了最容易切的口進入,比如線上問診、互聯網醫保、互聯網藥店等等。但在整個行業鏈條裡,“藥”和“治”才是為最大的盈利點。


那麼,以互聯網背景殺入這一賽道的公司最終會曇花一現嗎?資本密集佈局又是在豪賭哪些企業?這一次的疫情或否再現“非典造就電商”的神話?

 

千億風口之下,黑石,高瓴重金押注


醫療健康賽道有多火?


 “截至2020年6月16日,2020年國內醫療健康領域共完成224起融資,融資金額達508.8億人民幣,已實現了環比46.2%的增長。” 這是《2020上半年中國醫療健康領域投融資分析報告》報告中公開的數據。


整體來看,2020年上半年醫療健康領域的最終實際融資數量大概率會接近甚至超過2019年下半年,國內該領域企業融資數量佔全行業比重已躍升至16%,創歷史新高。


醫療賽道已然被推上高峰,在這樣的背景下,巨頭的加入勢不可擋。


據投中網報導,7月9日,全球私募巨頭黑石旗下Blackstone Life Sciences V基金完成46億美元募資,成為史上規模最大的生物醫藥基金。


緊接著,7月12日,國內私募巨頭高瓴資本又認購了生物醫藥公司百濟神州不低於10億元美元的份額,繼續擴大在一級市場的生物醫藥佈局。


值得注意的是,據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自2015年在亞洲金融論壇上,張磊暗示了其投資重心將從互聯網切換到醫療健康之後,截至2019年年底, 高瓴資本在中國VC/PE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總額已達到54.92億元人民幣。另從今年年初截至7月24日,高瓴資本在中國VC/PE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總額也已高達16.71億元人民幣。


不僅如此,2020年2月,高瓴還成立了100億人民幣規模的創投基金,明確指出四大重點投資領域,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


但其實,在資本巨頭中,重金押注醫療賽道的遠不止黑石和高瓴。國內頭部VC/PE紅杉中國、鼎暉投資、IDG資本、經緯中國等均已成為醫療賽道中的活躍玩家。


資本市場對醫療健康青睞有加,而二級市場對其的追捧則更為直接。


據川財證券統計,從行業漲跌幅來看,2020年上半年,醫藥行業漲幅在28個行業中位列第一,這其中,醫療科技概念股的表現異常亮眼。


截至7月24日,阿里健康年內漲幅已高達148.33%;主打健康諮詢,健康管理的平安好醫生年內漲幅為117.24%。


相比之下,由互聯網保險起家、近幾年大力佈局醫療科技的眾安在線不僅曾在三週(6 月15 開盤~7 月3 日收盤)之內,股價一舉大漲69%,還獲得了外資行瑞穗、中信建投和國信證券的“買入”評級。


對於給予眾安在線“買入”評級,瑞穗的解釋是針對醫療健康和在線消費業務的保險產品需求不斷增長,眾安在線會從中受益。


“窺一斑而知全豹”,不難看出眼下各大投行對於醫療科技的看好。


除一二級市場對於醫療科技的重視之外,如今,C端用戶對於醫療科技的需求也極速爆發。


據波士頓諮詢《2020數字化醫療洞察報告》稱,自2016年以來,國內數字化醫療用戶保持高速增長,2020年增長率更是飆升39%。如今數字化醫療用戶已飚升至6.2億,佔整個互聯網用戶的70%。


如此火爆的賽道,規模有多大?


易觀數據統計,2019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為1336.88億元,預計202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2000億,市場增長達46.7%。


而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26年,中國醫療科技市場規模將達到1980億,是2016年的18倍,複合增長率34%。


日趨增長的用戶需求,千億級別的市場規模,巨頭躋身醫療科技賽道顯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需求使然。


醫療科技三巨頭:阿里健康,眾安在線與平安好醫生


千億藍海中,誰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如何跑馬圈地?


目前,港股上市公司中,醫藥電商頭部企業阿里健康,以及以保險科技佈局醫療科技的平安好醫生及眾安在線等業務佈局相對較早且成熟的企業已然成為受益者。


阿里健康作為阿里集團的醫療健康“旗艦平台”,目前業務主要集中在醫藥電商、互聯網醫療、消費醫療、智慧醫療四大領域。


最新財報顯示,阿里健康2020財年營收95.97億元,同比增長88.3%。收入增長主要是因為醫藥自營業務、醫藥電商平台業務快速增長,僅兩者就已佔據總營收的97%。


醫藥電商之外,在互聯網醫療領域,阿里健康目前已簽約執業醫師、執業藥師和營養師超過42000人。


另外,阿里在支付寶客戶端上設立獨立的醫療健康頻道,已經簽約的醫療機構數超過15000家,並在全國17個省,近400家三級醫院接通醫保支付。


規模龐大的佈局,為阿里健康帶來了可觀的收入。2019年,阿里健康健康業務收入為96億元,截至2020年3月末,阿里健康服務用戶預估已超4億人。


相比之下,以保險切入醫療科技的平安好醫生以及“三馬”押注的眾安在線雖在收入上不及阿里健康,但也各有優勢。


從用戶規模來看,截至2020年7月3日,眾安在線總服務用戶數已遠超平安好醫生和阿里健康,達到4.86億人,而平安好醫生則僅為3.15億人。



 


在收入層面,2019年全年,眾安在線健康業務收為48億元,平安好醫生為51億元。


具體來看眾安在線與平安好醫生在醫療科技領域的佈局。


目前,眾安在線以互聯網保險為觸角,逐漸延伸至醫療服務與健康管理領域。


自帶互聯網基因的眾安,在醫療科技佈局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大健康”為中心的互聯網保險。


作為中國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2016年推出尊享e生,以百萬醫療險為切入點,開始涉足醫療險市場。


截至目前,眾安在線已形成了融合保險保障、互聯網醫療服務、醫療大數據以及生命科技的生態閉環。


今年3月,眾安在線財報顯示,2019年眾安總保費收入達到146.296億元,同比增長超30%,健康生態業務2019年總保費收入48.060億元,同比增長67.6%。而拳頭產品“尊享”系列,保費達43.111億元,增長146.4%。


第二部分是佈局多年的醫療科技。


2018年,眾安孵化了醫療大數據公司暖哇科技,打破醫療數據孤島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暖哇科技對接了15家政府主導的信息平台以及超過1100家醫院,並為超過10家保險公司提供健康險科技服務,並獲得了紅杉資本和龍湖資本的兩輪融資。


2019年7月,眾安在獲得互聯網醫院牌照後,於年底推出了“一元問診”活動。今年疫情期間,眾安又推出免費在線診療、送藥上門、心理疏導等服務。


此外,在今年7月20日,眾安又推出了一款名為“尊享e生2020(門急診版)”的產品。


眾安方面稱,這是“尊享e生”的16次升級,最高保額600萬,還可覆蓋門急診醫療保障,且有專業醫生724小時在線提供1對1問診服務,線上藥品還可直送到家。


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末,眾安健康生態超5000萬服務用戶中,付費用戶已達到1670 萬,過去四年的收入複合增長率高達298%,超過平安好醫生(106%)與阿里健康(260%)。


平安好醫生從在線診療切入健康領域,目前,已形成在線醫療、消費型醫療、健康商城、健康管理等業務板塊。


其中,在線醫療主要提供諮詢服務;消費型醫療提供體檢,醫美等標準化服務;健康商城主要提供藥品、護理產品等電商服務,健康管理和互動提供健康管理工具和資訊。


顯然,從戰略佈局來看,平安好醫生也已開始向2C進軍。為此,平安好醫生還推出了就醫360和私家醫生等產品,推動2C產品。


2019年,平安好醫生還與福州衛健委合作,建立區域互聯網醫院服務平台,其目的是建立互聯網醫院,探索醫保支付路徑和模式。


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眾安在線已然成為風口上的寵兒,但除此之外,國內醫療科技領域還有騰訊醫療、春雨醫生等競爭者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藍海下的挑戰:流量、盈利、數據安全


千億市場規模已是風口,而政策的助推,令醫療科技賽道愈加火熱。


今年3月,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落實“長處方”的醫保報銷政策。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又印發《關於做好信息化支撐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廣疫情期間線上服務經驗,鼓勵“互聯網+醫療健康”規範有序發展。


事實上,政策對於醫療的傾斜並非不無道理。


易觀數據顯示,2019年線上在線問診月度活躍用戶規模保持在1500萬以上,預約診療、藥品流通、醫護工具、醫院便民服務月度用戶增長分別為40%、63%、21%和90% 。




而在疫情期間,包括線上問診、醫療電商、抗疫宣教、實時疫情地圖等醫療科技相關需求更是激增。


波士頓諮詢數據顯示,疫情初期,醫療科技的關注度較往年上漲11倍;更有媒體報導,在今年2月,平安好醫生新用戶註冊量飆漲10倍;阿里健康2月上旬問診人數超過千萬;眾安互聯網醫院在線問診量暴增。


不過,雖然有了積極的發展環境與美好的行業未來,但醫療科技依然是條艱難創業道路。


盈利問題依然是探索者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


平安好醫生2019年財報顯示,營收同比增長51.8%,淨虧損同比下降18.2%,雖然收窄,但仍虧損7.47億。


雖然目前醫療科技涉足問診、醫保、電商等多個領域,但醫療行業最盈利的還在“藥”和“治”上,從互聯網切入的公司目前仍然依賴電商和保險銷售等盈利。


其次是醫療數據安全問題。


對於個人而言,醫療數據要求隱私性;對於國家而言,醫療數據甚至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曾表態,“要從國家安全戰略高度,認識到醫院產生的醫療大數據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不允許任何公立醫院參加由境外第三方組織的任何評價工作”。


最後,醫療科技因為疫情帶來的流量關注,是否會隨著疫情結束而消失?


波士頓諮詢數據顯示,在疫情平穩期,關於數字化醫療的關注度相較於疫情前有了穩步提升,但相比疫情爆發初期,回落明顯。




疫情期間,用戶的關注度集中在肺炎相關內容上,如何用其他產品留住新增用戶,甚至將其轉變為付費用戶,這將是一個新的挑戰。


醫療科技有打破地域限制、高效配置醫療資源等優點,也有盈利難、撬動難的挑戰。


不可否認,這次疫情已經向全民科普了醫療科技。但在後疫情時代,醫療科技能否抓住機遇,重現“非典造就電商”的神話,還需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