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經濟股繼續是市場焦點所在,讀者或許沒有留意,美股由疫情爆發後的低位開始反彈,截至上周五(17日)收市,表現最突出的板塊卻不是科技或醫療保健。究竟哪個行業可以跑贏強勢科企?背後又有何玄機?
今年3月23日,美股從「疫情底」開始反彈,截至上周五為止,標普500指數和納斯特指數分別從低位回升45%和53.5%(以收市價計及包括期內股息),後者更升越疫情爆發前的水平,屢創歷史新高。若從板塊角度看,讀者或許認為表現最好應該是新經濟的科技股或者醫療保健股,但其實跑贏的竟然是原材料板塊。
根據標指11個板塊分類,原材料板塊在前述期間累積升幅達六成以上,成為領頭羊,較科技股和同期標指分別高出8個和15個百分點【圖1】。
華府財赤急膨脹
原材料板塊甚至整體大宗商品價格表現強勢,並不是偶然,相信目前有利大宗商品後市的兩個主要因素,分別是美元弱勢和資金泛濫(不僅美元),推動資金流向商品市場,尋求價值儲存(Store of Value)。由於這兩個因素中短期還會繼續發揮影響力,將令該板塊步入以年計的較長上升周期。
美元大弱勢的觸發點始於今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後,美元流動緊絀,經濟停擺,令美國經濟陷入大蕭條以來最嚴峻的衰退,最終迫使美國聯儲局開展新一輪無限量寬(QE),大水漫灌,利率亦壓至似有若無水平;目前10年長債孳息只有約0.6厘。
另一邊廂,美國政府同時推出萬億財政政策振興經濟(國會近日將討論加碼新一輪刺激方案),令聯邦政府財政狀況急速惡化。6月份美國財政赤字達8640億美元,佔GDP比率則擴至13.8%,一同刷新紀錄【圖2】!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財赤佔GDP比率變化與美滙指數關係頗為密切,近30年相關系數達0.6以上。財赤惡化往往對美滙構成沉重壓力【圖3】。順帶一提,根據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以目前財赤佔GDP比率水平,推算美滙指數可能挫至70以下,較現水平有近三成潛在跌幅!
由於財政狀況短期難以改善,反而有進一步惡化趨勢(若疫情為時愈長,情況愈堪憂),加上美元在量寬下無限量供應,美滙不跌才怪。
必須補充的是,美元弱勢其實早於去年已埋下伏線,正如筆者早前於「資金流向」專欄分析,投機者2019年初已逐步看淡美元後市,並開始作出部署;美滙指數期貨和由8隻外幣期貨衍生的投機性美元淨倉數目由去年初反覆下滑,顯示投機者2018年一面倒看好美元的看法已開始出現轉變。踏入2020年,相關淨倉數目更持續錄得淨短倉至今,反映投機者當時開始造淡美元【圖4】。
貨幣購買力每況愈下
那麼,為何2019年至今年初美元走勢仍保持堅挺,並與期貨倉位呈背馳呢?相信背後很大程度上是美股和美債強勢,持續吸引資金流入美國,疊加去年底和今年初流動性異常緊絀,甚至爆發「美元荒」,使美元保持偏強勢態。由是之故,去年底筆者對美元後市看法偏向正面。
然而,聯儲局無限量寬,即美元供應源源不絕,前述的美元「護城河」已然瓦解。反而在投機倉位積極部署下,美元近期正式修正與期貨倉位背馳表現。無論如何,由於美元期貨淡倉仍在累積中,加上華府財赤和無限量寬等因素,反映美元後市還有不輕下跌壓力。
銀紙泛濫,資金流向大宗商品市場。貨幣供應猛增,並不僅存在於美國而已,受疫情衝擊,其他主要經濟體亦推出類似量寬或龐大財政政策等措施救經濟,令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供應近月再度急速膨脹。根據彭博統計,截至7月21日為止,環球M2貨幣供應已飆升至88萬億美元,較3月低位增加近9萬億美元,按年激增12.5%。
由於央行大幅增加貨幣供應,貨幣購買力每況愈下已是預期之內。從近15年商品價格與貨幣供應的關係看,每當環球M2幣貨供應飆升,期間商品價格則出現不俗升勢【圖5】。這現象某程度反映資金泛濫,在貨幣貶值陰霾下,資金傾向追逐商品「保值」。
上升周期以年計算
總括而言,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各國推出以千億美元計財政政策和放水措施,意圖力挽狂瀾,抵抗經濟陷入衰退甚至蕭條的壓力。不過,在各國使出渾身解數的同時,央行瘋狂印鈔亦加快新一輪資金流向商品市場的速度。
而且,由於大宗商品與美元走勢一直有着甚高相關性,當前美元弱勢相信不會短時間內結束,意味此因素將支撐原材料等商品價格,進入一個以年計的上升周期。
信報投資分析研究部
https://cn.investing.com/indices/s-p-500-materials
今年3月23日,美股從「疫情底」開始反彈,截至上周五為止,標普500指數和納斯特指數分別從低位回升45%和53.5%(以收市價計及包括期內股息),後者更升越疫情爆發前的水平,屢創歷史新高。若從板塊角度看,讀者或許認為表現最好應該是新經濟的科技股或者醫療保健股,但其實跑贏的竟然是原材料板塊。
根據標指11個板塊分類,原材料板塊在前述期間累積升幅達六成以上,成為領頭羊,較科技股和同期標指分別高出8個和15個百分點【圖1】。
華府財赤急膨脹
原材料板塊甚至整體大宗商品價格表現強勢,並不是偶然,相信目前有利大宗商品後市的兩個主要因素,分別是美元弱勢和資金泛濫(不僅美元),推動資金流向商品市場,尋求價值儲存(Store of Value)。由於這兩個因素中短期還會繼續發揮影響力,將令該板塊步入以年計的較長上升周期。
美元大弱勢的觸發點始於今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後,美元流動緊絀,經濟停擺,令美國經濟陷入大蕭條以來最嚴峻的衰退,最終迫使美國聯儲局開展新一輪無限量寬(QE),大水漫灌,利率亦壓至似有若無水平;目前10年長債孳息只有約0.6厘。
另一邊廂,美國政府同時推出萬億財政政策振興經濟(國會近日將討論加碼新一輪刺激方案),令聯邦政府財政狀況急速惡化。6月份美國財政赤字達8640億美元,佔GDP比率則擴至13.8%,一同刷新紀錄【圖2】!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財赤佔GDP比率變化與美滙指數關係頗為密切,近30年相關系數達0.6以上。財赤惡化往往對美滙構成沉重壓力【圖3】。順帶一提,根據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以目前財赤佔GDP比率水平,推算美滙指數可能挫至70以下,較現水平有近三成潛在跌幅!
由於財政狀況短期難以改善,反而有進一步惡化趨勢(若疫情為時愈長,情況愈堪憂),加上美元在量寬下無限量供應,美滙不跌才怪。
必須補充的是,美元弱勢其實早於去年已埋下伏線,正如筆者早前於「資金流向」專欄分析,投機者2019年初已逐步看淡美元後市,並開始作出部署;美滙指數期貨和由8隻外幣期貨衍生的投機性美元淨倉數目由去年初反覆下滑,顯示投機者2018年一面倒看好美元的看法已開始出現轉變。踏入2020年,相關淨倉數目更持續錄得淨短倉至今,反映投機者當時開始造淡美元【圖4】。
貨幣購買力每況愈下
那麼,為何2019年至今年初美元走勢仍保持堅挺,並與期貨倉位呈背馳呢?相信背後很大程度上是美股和美債強勢,持續吸引資金流入美國,疊加去年底和今年初流動性異常緊絀,甚至爆發「美元荒」,使美元保持偏強勢態。由是之故,去年底筆者對美元後市看法偏向正面。
然而,聯儲局無限量寬,即美元供應源源不絕,前述的美元「護城河」已然瓦解。反而在投機倉位積極部署下,美元近期正式修正與期貨倉位背馳表現。無論如何,由於美元期貨淡倉仍在累積中,加上華府財赤和無限量寬等因素,反映美元後市還有不輕下跌壓力。
銀紙泛濫,資金流向大宗商品市場。貨幣供應猛增,並不僅存在於美國而已,受疫情衝擊,其他主要經濟體亦推出類似量寬或龐大財政政策等措施救經濟,令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供應近月再度急速膨脹。根據彭博統計,截至7月21日為止,環球M2貨幣供應已飆升至88萬億美元,較3月低位增加近9萬億美元,按年激增12.5%。
由於央行大幅增加貨幣供應,貨幣購買力每況愈下已是預期之內。從近15年商品價格與貨幣供應的關係看,每當環球M2幣貨供應飆升,期間商品價格則出現不俗升勢【圖5】。這現象某程度反映資金泛濫,在貨幣貶值陰霾下,資金傾向追逐商品「保值」。
上升周期以年計算
總括而言,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各國推出以千億美元計財政政策和放水措施,意圖力挽狂瀾,抵抗經濟陷入衰退甚至蕭條的壓力。不過,在各國使出渾身解數的同時,央行瘋狂印鈔亦加快新一輪資金流向商品市場的速度。
而且,由於大宗商品與美元走勢一直有着甚高相關性,當前美元弱勢相信不會短時間內結束,意味此因素將支撐原材料等商品價格,進入一個以年計的上升周期。
信報投資分析研究部
https://cn.investing.com/indices/s-p-500-material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