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防疫和地產接連放鬆 預示經濟問題重新成為中國政府工作重心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9%98%B2%E7%96%AB%E5%92%8C%E5%9C%B0%E7%94%A2%E6%8E%A5%E9%80%A3%E6%94%BE%E9%AC%86-%E9%A0%90%E7%A4%BA%E7%B6%93%E6%BF%9F%E5%95%8F%E9%A1%8C%E9%87%8D%E6%96%B0%E6%88%90%E7%82%BA%E4%B8%AD%E5%9C%8B%E6%94%BF%E5%BA%9C%E5%B7%A5%E4%BD%9C%E9%87%8D%E5%BF%83-010133667.html

【彭博】-- 中國接連宣布大幅放鬆地產限制和防疫控制,是迄今為止最強烈的信號,說明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注意力正在轉向拯救經濟。

知情人士透露,有關部門最新下發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16條措施,標誌著當局正在採取決然行動,扭轉被兩年防疫拖累的經濟趨勢。 國家衛健委先前也公開宣布「二十條」措施,以減少防疫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延伸閱讀:中國的16項房地產救助計畫

中國政府的重大政策轉變可能有助經濟成長前景,並推動市場上漲——恒生中國企業指數過去兩周上漲了17%,但經濟和房地產行業面臨的阻力可能會繼續存在。

但這與10月底彌漫市場的悲觀情緒形成鮮明對比。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如今已抹去跌幅,從全球排名倒數的股票指數一舉變成名列前茅的指數。

「這是一次重大寬鬆,」麥格理集團中國經濟主管胡偉俊說。「二十大之後,幾個方面的政策調整空間似乎已經擴大,包括中國經濟的兩座大山:動態清零和房地產。」

這些變化發生在習近平週一將在G-20峰會期間會晤美國總統喬·拜登之前。這是兩國元首自疫情以來的首次會面。美國財政部高級官員稱,財長珍妮特·耶倫本周會見中國央行行長易綱的時候將尋求中國防疫政策和地產政策的信息。

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央行和中國銀保監會上周五聯合下發通知,要求金融機構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由於此事未公開,知情人士要求不具名

知情人士補充說,作為救助計劃的一部分,房地產企業在未來半年內到期的銀行貸款和信託貸款等存量融資可以允許超出原規定最多展期一年;債券發行人按期對付確有困難的,通過協商作出合理展期、置換等安排,支持債券發行人在境內外市場回購債券。

央行和銀保監會週日沒有立即回覆置評請求。

當局上週五還發布了調整疫情防控的20條措施,調整防疫規定,包括縮減入境人員和密切接觸者必須隔離的天數。

這些變化絕不意味著結束動態清零。事實上,在新措施發布後的第二天,官員們很快就澄清相關調整是完善而不是放鬆,仍要堅定不移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

「市場的極端悲觀情緒最終導致經濟上兩大壓力的關鍵政策變化,」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表示。「尚難判斷這是否成為經濟的轉折點。」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當局試圖通過一系列措施來化解房地產危機,包括削減利率,敦促主要銀行在今年最後幾個月提供1萬億元人民幣(1400億美元)的融資,並通過政策性銀行提供專項貸款,以保交樓。

中國上週將一項針對包括房地產公司在內的民營企業的關鍵融資支持工具擴容,預計可支持約2500億元人民幣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此舉可能有助於開發商發債,緩解流動性困境。

最新通知中最大的政策變化之一是延長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政策過渡期安排。

中國2021年開始建立銀行業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試圖收緊對這個容易出現泡沫之行業的控制,並遏制一些全國大型開發商的槓桿率。知情人士說,目前未達標的銀行將有更多的時間來達成要求。

此外,監管機構鼓勵金融機構與購房人自主開展協商,進行延期展期等調整,並切實保護延期貸款的個人徵信權益。這可能會減輕自7月以來購房者「斷供潮」引發的社會動盪風險。

中國2.4萬億美元的新建商品住宅市場依然脆弱,房地產債務違約激增。根據最新的官方數據,中國房價9月份創下近八年來最大跌幅。據花旗集團估計,與房地產相關的銀行不良貸款比重已經升至30%。

房地產調控和疫情限制措施放鬆的跡象導致中國資產大幅反彈。彭博行業研究推出的一項中國房地產股票指數上周五飆升18%,而碧桂園股價飆升35%。

不過,開發商的債務期限迫在眉睫。到2023年底,中國房地產行業至少有2920億美元境內外借款到期,其中包括今年的537億美元和明年第一季度的723億美元。

該行業以及整個經濟的前景可能取決於最新的支持措施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恢復銀行、投資者和購房者的信心。

「明年是地產外債到期的又一個高峰,如果地產金融政策再不做出實質性調整,開發商流動性持續惡化,」沈萌說。「大概率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原文標題China Plans Property Rescue as Xi Surprises With Policy Shifts

(增加第12段後內容)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