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高天佑【新聞點評】香港避過「薯條劫」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96%B0%E8%81%9E%E9%BB%9E%E8%A9%95-%E9%A6%99%E6%B8%AF%E9%81%BF%E9%81%8E-%E8%96%AF%E6%A2%9D%E5%8A%AB-191400291.html

香港近來多災劫,例如「斬人案」頻生,行人電梯「炒梯」,港鐵也「炒車」,難免令人慨嘆是否「流年不利」。不過有幸有不幸,好似近日震驚全球的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爆煲事件,原本與香港淵源甚深,皆因該公司正是在港創辦,老闆「薯條哥」Sam Bankman-Fried亦長居香港。但港府及證監會去年推動修例,限制FTX等交易所只可向專業投資者(Professional Investor, PI)提供服務,所以本港幾乎沒有散戶「中伏」,可算避過一劫。然而,「薯條哥」不少資產及手下仍在香港,有可能像斯諾登事件般引起風波。

虛幣交易所只可服務專業客

現年30歲的薯條哥於2019年從美國來港創辦FTX,除基於本港擁有國際交通便利、滙聚東西方人才及資金等優勢,更重要是當時特區政府對加密貨幣活動的監管寬鬆,相較於中國內地及歐美,近乎「冇王管」。因此,除FTX外,包括Crypto.com、Bitfinex、Bit-Z、OKCoin、火幣網等大批國際著名加密貨幣企業都曾以香港為總部或營運基地。

但隨着加密貨幣的影響力愈來愈大,炒幣日益流行,港府及證監會去年推動修例,限制所有加密貨幣交易所在本港只可向專業投資者提供服務,門檻之一包括800萬港元流動資產,足以排除大批個人散戶。不過,部分加密貨幣交易所「走精面」,透過海外平台繞過監管,繼續做本港散戶生意。反觀FTX由於「身家性命財產」都在香港,故不敢造次,立刻叫停本港散戶服務,反正這部分業務規模有限,FTX主要是以香港為基地,做全世界生意。

正因如此,本港「幣圈」在FTX爆煲事件未受太大直接衝擊,絕大部分散戶沒有資產放在該交易所;基金經理及機構投資者則大多懂得分散風險(把加密貨幣分散存放於多個交易所及密鑰錢包),未至於total loss。試想像,假若當局去年沒推動修例,以FTX市場地位,不難成為本港數一數二受散戶歡迎的交易所,今次爆煲必哀鴻遍野。

從另一角度看,FTX始終與香港有千絲萬縷關係,儘管該公司去年遷冊至巴哈馬群島,仍以本港為重要營運基地。好似薯條哥名下Alameda基金涉嫌「炒燶幣」觸發爆煲,該基金年僅28歲的CEO Caroline Ellison頓成事件焦點;根據最新社交媒體動態,這個年輕女生似乎仍然身在本港,幣圈盛傳她擬「走佬」往杜拜,但未悉是否已經起行。薯條哥本人行蹤也成謎,他上周向路透記者表示自己在巴哈馬,惟未能證實。

香港與美國簽有逃犯移交協定,不過自《港區國安法》生效後,美國在2020年8月單方面宣布暫停執行該協定;故包括Caroline Ellison在內的「薯條帝國」骨幹即使遭到美國當局通緝,理論上亦未必會被移交引渡。但萬一真的有全球注目的「被通緝者」身處香港,隨時可能像「CIA叛諜」斯諾登及「華為太子女」孟晚舟事件般引發國際風波。

另一邊廂,港府剛於10月底在金融科技周(FinTech Week)活動上發布《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其中一個方向是「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打算准許領有牌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向本港散戶提供服務,但同時須受到監管。

去年及時修例應記一功

講到底,虛擬資產屬新鮮事物,全世界都未有全面監管框架及法例,大家摸着石頭過河,這條道路機遇與風險並存,落後固然「執輸」,行得太快則可能「中伏」。香港近幾年打逆境波,傳統競爭優勢備受動搖,虛擬資產堪稱為突圍之路,勢必go for it,務求get in front, not behind,過程中不免要冒點風險。

港府及證監會去年及時推動修例,有助本港散戶避過「薯條劫」,實在應記一功。更進一步看,亦能突顯本港之完善及高效監管優勢,讓國際業界及投資者在今趟「幣災」之後,對香港市場制度更添信賴,說不定「因禍得福」。

當局宜深入研究FTX爆煲事件,從中借鑑經驗,接下來在進取發展虛擬資產行業之餘,繼續做好監管及風險控制,特別是保障個人投資者,「水清無魚,水濁死魚」,箇中平衡很考功夫。散戶們也要汲取教訓,例如就算麻煩點,也要盡量把加密貨幣資產分散於3個以上的交易所和密鑰錢包,以免萬一出事血本無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