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財經拆局|「紐倫港」變「紐巴星」?|顏寶剛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8%B2%A1%E7%B6%93%E6%8B%86%E5%B1%80-%E7%B4%90%E5%80%AB%E6%B8%AF-%E8%AE%8A-%E7%B4%90%E5%B7%B4%E6%98%9F-%E9%A1%8F%E5%AF%B6%E5%89%9B-131901522.html

昔日「紐倫港」號稱全球三大時區最具代表性金融中心:不過近年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漸見失色,有機會被新加坡取代-同一時間昔日歐洲金融中心霸主的倫敦,金融中心地位亦可能被換位。

在英國即將公布秋季預算案前夕,先迎來一個壞消息:彭博報導,英國失去了歐洲最大股票市場的地位,遭法國取代,因經濟增長放緩令英國資產受壓,而中國放寬防疫限制則提振了法國奢侈品生產商市值。按美元計,英國股市目前市值大約2.821萬億美元,法國則超前升至約為2.823萬億美元。

法國成歐洲最大股票市場

此外,匯率的波動也成為了巴黎市場的利好因素。前英國首相卓慧思9月的迷你預算案和隨後英國金融市場的崩潰令英鎊兌美元一度跌至198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全年跌幅一度達到兩成,其間英國股票和債券市場總市值蒸發了大約5,000億美元,削減稅收的預算案令投資者信心備受打擊。

自從英國2016年公投脫歐後,英國與法國股市的市值差異便從大約1.5萬億美元持續縮小,其間巴黎的CAC-40指數上升了47%,倫敦的富時100指數僅上漲了 16% - 但差距不僅僅歸因於英國退歐。倫敦市場更容易受到礦業和石油等不可預測的行業;同時佔英國金融市場相當大比重的銀行和保險公司等在零利率環境中苦苦掙扎。

英國經濟萎縮

7月至9月期間,英國經濟萎縮了0.2%,英倫銀行已警告,該國將面臨自有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衰退。

華爾街大行預計英國在 2023 年將遭受比任何其他歐洲經濟體更嚴重的衰退,隨後在 2024年復蘇乏力。

更重要是,倫敦已經受到多年停滯不前的監管制度影響,上市公司數目不但未見增加,反而有減少跡象。

近年來,由於經濟不景氣和持續的政治不確定性讓投資者望而卻步,倫敦贏得了“不受歡迎”市場的名聲。去年阿姆斯特丹取代倫敦成為歐洲最大的金融交易中心,儘管這是基於交易股票量而非上市公司的總市值。

公司放棄倫敦上巿

一些公司甚至乾脆放棄倫敦證券交易所,比如瑞安航空更傾向保留其歐洲的運營執照,最終它放棄了在倫敦股市的上市計劃,轉而選擇在都柏林上市,以確保仍然留在歐盟境內。此外,作為行業巨頭之一的礦業集團必和必拓已結束在倫敦股市上市。

從英國股市行業分佈來看,MSCI英國指數顯示,目前傳統行業仍佔英國股市主流,能源、金融、醫療健康領域所佔比例達15.5%、16%和13%。相反全球新興的科技及信息技術行業佔比僅為 1.1%。截至10月31日,MSCI英國指數市盈率(P/E)僅為10.85倍。

當然,英國政府及金融界均知道問題所在,現任首相辛偉誠在2021年出任財相期間,就提出「Bigbang 2.0」計劃,有意仿效1986年提出的「金融大爆炸」,對英國金融市場進一步改革,以重現去監管議程,其一系列舉措還包括重新審查上市機制、發行綠色債券、推動數字貨幣等等。

1986年,倫敦證券交易所更改規則,對內放鬆管制,對外開放競爭。改革的核心是金融服務業自由化,例如取消證券經紀的固定佣金制,廢除各項金融投資管制等等。有人認為,當年的“金融大爆炸”讓倫敦金融城的地位得到了決定性的加強。

金融業抱怨英國沒有走向更為自由的市場策略

英國金融業一直抱怨,脫歐後英國在監管方面拖拖拉拉、過於謹慎,沒有按預期採取更為自由的市場策略。當時辛偉誠已表明將“廢除或改革所有減緩經濟增長的歐盟法律、繁文縟節和官僚主義”。

不過,這個重申“以增長為重點”的金融城監管計劃,卻引發一場政府與英倫銀行之間的鬥爭。

英倫銀行行長貝利表明反對任何可能破壞金融監管穩定性的改革。 “監管機構的獨立性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的國際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此。”

雙方爭議的一大核心——同時也是英倫銀行最擔心的地方,主要是金融服務法案的“召集”權力(“call in” powers),它將賦予英國政府有權力,在監管機構未能有效改革的時候,政府可以介入並進行干預。 “如果監管機構不夠靈活或創新,那麼就應該推動它們這樣做。”

英國財政部的高級官員曾透露,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動用“召集”權,“我們不是在談論推翻他們(監管機構),而是要求他們重新審視一些事情。”據報導,有參與起草新制度的高級官員表示,貝利及金融行為監管局(FCA)正在抵制這種干預,值得注意是,現任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明年就會轉職到英國,出任FCA主席。

英國目前亦計劃修定上市規則,包括放寬第二上市及同股不同權的上市要求,但以英國人的處事效率及事事謹慎的做法,進度一直未見理想,但願今次失去歐洲金融中心排名,會令有關官員可以「當頭棒喝」,能加快市場改革步伐。

不過話說回來,富時100指數早前雖因為迷你預算案一度跌至6800點水平,但現在已重回7300點以上,過去一年計仍略有升幅。相反,恒指盡管這幾天重上萬八點水平,但過去一年仍累跌近三成,是全球表現最差的主要市場。

那麼到底是保守如英國事事謹慎,盡量不變應萬變,還是好像香港熱衷於改革,既引入同股不同權,又搞SPAC,仲研究引入人民幣雙櫃檯交易,甚至將恒指數目由33隻變成最多有80隻,令港股劣質化?相信大家心中自有答案。

顏寶剛

前有線新聞助理總監兼有線財經台台長

https://www.facebook.com/FINANALYSIS2021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

 

密切留意BossMind動向!立即CLS

FB Instagram Youtub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