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怎麼樣的中國,對全世界最為有利?」這可說是二百多年來國際政治最重要主題之一,近日再受議論,焦點卻不在意識形態,而是防疫政策。中國10月份出口貨額意外下降0.3%,屬2020年5月以來最弱。受累河南鄭州富士康疫情,美國蘋果公司預告iPhone 14產量不及預期。踏入冬季,中國成為全球通脹問題最大變數,意指若疫情惡化、大規模封城,恐將重演供應鏈危機;另一方面,中國倘逐步放寬防疫、重啟經濟,猶如睡獅甦醒,勢必令能源及原材料價格為之震動。
廣州封不封 防疫鬆不鬆
近日內地疫情明顯反彈,每日新增數千人染疫(包括無症狀感染者),繼鄭州後,粵省廣州淪為重災區,感染個案單日破千,但當地尚未全面封城(僅海珠區自上周六起靜默管理7天)。廣州「封」或「不封」,被視為中國下一步防疫路線的重要指標。
鑑於Omicron變種病毒傳播力愈來愈強,適逢冬季感染高峰期,中國未來幾個月抗疫形勢似乎不容樂觀。尤其上月鄭州疫情爆發之後,大批民眾從當地四散「逃難」,恐已造成疫情擴散。中國官方將面臨重大抉擇:究竟是堅持強硬「清零」,抑或容忍相對較多的感染個案,在一定程度上與病毒「共存」。
上星期坊間盛傳防疫政策即將逐步放寬,但國家衞健委於周末記者會上重申「動態清零不動搖」,令一眾翹首以待的人士甚為失望。同時,官員在記者會點名批評鄭州等地方政府「隨意擴大隔離管控措施」及「隨意靜默,封城代替管控」,再加上廣州至今「未封」,不排除中國正在低調步向放寬。
中國防疫形勢受世界關注,特別是現今全球通脹高企,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第一人口大國兼「世界工廠」,不論走向哪個方向皆可能造成震盪。一方面,正如蘋果iPhone 14產量已因鄭州富士康疫情受挫,假若廣州、深圳、上海等其他工業重鎮也陷入封城,導致「世界工廠」局部停擺,很可能重演過去兩年的環球供應鏈危機,令通脹火上加油。
清零遏通脹 共存物價揚
另方面,中國若實質上放寬防疫政策,讓社會及經濟恢復正常運作,全球通脹同樣會升溫。事關中國14億人倘如「疫前」盡情購物、消費、出遊,能源及原材料需求將飆升。筆者今年5月曾在〈低需氧中國〉一文指出,中國過去3年既堅持「動態清零」,放棄一切非必要消費和娛樂,同時力保工業運轉,基本上「多生產,少消費」,堪稱為全球通脹的一股重大遏抑力量。
舉例說,中國原本是全球天然氣最大進口國,但民眾在「動態清零」下交通和用電需求銳減,近月天然氣庫存「滿瀉」,甚至能夠轉售到歐洲,變相紓緩當地能源危機。試想像,中國社會如「疫前」般繁榮熱鬧,不但無法把天然氣賣到歐洲,還將跟對方在市場上「搶氣」,令能源價格變得更貴,歐洲通脹難免更厲害。由此角度看,中國14億民眾承受防疫限制,把消費需求維持於生存水平,實質上卻為歐美社會作出貢獻。
拿破崙在二百多年前講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震動。」放在疫情和通脹肆虐的當下,這句話絕不過時。國際政治學界以往談論「一個怎樣的中國對世界最有利」,說的主要是意識形態,現在套用於防疫政策,可謂異曲同工。
簡言之,從全球通脹角度出發,中國防疫到底「放開」或「不放開」更為有利?如上文提到,中國倘堅持「清零」和「封城」,最受影響的乃工業生產;但若放寬防疫、走向「復常」,能源及原材料需求將受刺激。值得留意,眼下歐美通脹最大癥結繫於能源價格,而零售商庫存已經積壓過剩,航運運費也回落至疫前低位。
換句話說,世界經濟即使暫時缺少部分Made in China貨物供應,相對上衝擊較小;相反能源價格倘進一步上升,通脹危機勢必加劇。況且過去3年經驗證明,中國政府有能力在堅持清零、實施封城的情況下,讓蘋果、富士康、Tesla等重要企業的廠房「閉環運作」,把生產所受影響降到最低。
由此看來,對於西方發達國家政府、民眾及投資者,他們或許希望中國再堅持「動態清零」一陣子,繼續「多生產,少消費」,有助遏抑環球通脹,起碼捱過這個冬天再說。當然,「針不拮到肉不知痛」,真正承受防疫限制的中國14億民眾可能有另一番看法,中國政府決策理應優先考慮本國人民福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