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些字眼頗敏感,例如「維權」。沒料到股市也上演維權風波,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著名維權投資者(activist investor)Ryan Cohen(科恩)已斥數億美元買入阿里巴巴(09988)股票,擬促該公司把股份回購規模由400億美元擴至600億美元,以提升股東價值。這一招在美國股壇經常奏效,但各處鄉村各處例,在中國未必行得通。恰逢阿里據報將加強「黨建工作」,今次「維權事件」可能是新時代下「黨企共贏」模式一大試金石。
科恩促回購 料此路不通
現年37歲的Ryan Cohen在華爾街人氣甚盛,憑「維權投資」聞名,他往往會從市場買入一些估值低殘的股票,然後糾集其他小股東,逼迫董事會採取架構改革、變賣資產、回購股份、加大派息等措施,在短時間內大幅提高股東回報,儘管這些措施未必有利於企業長遠發展。
他偶爾更會發動股東投票,撤換整個董事會及管理層,換上「聽話」人選,甚至親身披掛上陣,例如自2021年起出任「迷因股」GameStop主席至今。據Forbes估算,Cohen目前擁有約19億美元身家。
《華爾街日報》本周一引述消息報道,Cohen去年下半年斥數億美元買入阿里巴巴股票,認為這家中國電商巨擘股價「嚴重低估」。他已跟阿里董事會接觸,敦促該公司加大股票回購(shares buyback)規模。阿里於去年11月業績會議上,宣布把回購計劃由150億美元加碼至400億美元,並延長期限至2025年3月。但Cohen據報仍不「收貨」,擬進一步施壓,要求阿里擴大回購規模至600億美元。
不少研究者認為,股票回購是上市公司回饋股東的最有效方式,更勝於派發現金股息,一來毋須繳付股息稅,二來回購(尤其在股價偏低時)能令股本縮減、股價上升,股東隨時可以套現獲利。舉例說,股神畢非德旗艦巴郡「從不派息」,卻頻頻回購股份。據統計,美股公司在2021年和2022年的股票回購規模分別達9110億美元和1.26萬億美元,呈逆市增加趨勢。
根據業績報告,阿里截至去年9月底持有多達4849億元人民幣(折合約681億美元)現金,該季自由現金流更達471億元人民幣,堪稱為「超級現金牛」,的確非常有條件加大股票回購力度,難怪會被Cohen盯上。
國家利益 企業有責
然而,一處鄉村一處例,Cohen在美國慣用的「維權」招數,在阿里身上未必行得通。首先,阿里本身是市值3000億美元巨擘,並採用同股不同權架構,Cohen手持「數億美元股票」實在難成氣候,該巨企董事會若願意接見這位「小股東」,請他飲杯茶食件餅,已算相當畀面。再者,中國內地及香港皆不設「集體訴訟」制度,Cohen即使想抽秤阿里董事會「未充分照顧股東利益」,也不容易糾集其他小股東一起發動攻勢。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國情下,企業須更大程度地兼顧國家利益。例如目前內地經濟低迷,手持大量現金的大企業正是時候「逆周期」為國出力,包括增加投資、加強研發、避免裁員等等,而不是一味把現金用於派息和回購。
就像阿里主席兼CEO張勇本月初亮相CCTV,強調2023年的關鍵詞是「進」,意味阿里將會加大投資,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高度融合。他又說,中央期許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實屬阿里「職責所在」,「任重道遠」。此外,為響應共同富裕,阿里早前宣布將在2025年之前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落實「扶持欠發達地區」、「助推農業建設」、「支持基層醫療」等十大行動。
「朕不給,你不能搶」
另據內地《財新》雜誌上周六(1月14日)報道,阿里巴巴及螞蟻集團完成「整改」後,將加強黨建工作,「已成立阿里巴巴集團黨委、螞蟻集團黨委、阿里巴巴集團總部黨委3個黨委,下設25個二級黨組織、150餘個黨支部」,並「建立業務負責人與黨組織書記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機制」,踐行「黨組織架構必須與業務架構相統一」。
在此之前,陝西省黨委已經「先行先試」,向該省25家重點民企派駐「第一書記」,「助力非公黨建提升,助推民營企業發展」。市場現時關注,誰將出任阿里巴巴集團總部的「黨組織書記」一職,以及該書記如何與張勇合作領導阿里,產生synergies協同效應。例如阿里手持巨額現金,Cohen要求加大回購規模至600億美元,董事會單從股東利益角度看或許合情合理,惟黨委基於國家利益可能有不同看法,雙方需要有商有量,且看最終誰人「說了算」。
無論如何,「維權」一詞在中國相當敏感,從「維權律師」到「維權記者」大多下場坎坷,「維權投資者」恐怕未必例外。正如張藝謀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皇帝(周潤發)訓誡太子(周杰倫):「天地萬物,朕賜給你,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Ryan Cohen與其「維權」,不如同張勇及阿里黨組書記坐低飲杯茶慢慢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