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舊經濟轉投加密幣 富人尋另類資產分散風險

 https://www2.hkej.com//editorchoice/article/id/2809301/%E3%80%90%E4%BF%A1%E5%A0%B1%E6%9C%88%E5%88%8A%E3%80%91%E8%88%8A%E7%B6%93%E6%BF%9F%E8%BD%89%E6%8A%95%E5%8A%A0%E5%AF%86%E5%B9%A3+%E5%AF%8C%E4%BA%BA%E5%B0%8B%E5%8F%A6%E9%A1%9E%E8%B3%87%E7%94%A2%E5%88%86%E6%95%A3%E9%A2%A8%E9%9A%AA

加密貨幣可能是一場騙局,但是當愈來愈多人入局,它逐漸點石成金。全球量化寬鬆,另類、限量的比特幣成為富人對沖風險的工具。華爾街精英亦步亦趨,推出更多加密貨幣證券產品迎合。另一邊廂,加密產品日益金融化、高槓桿,潛藏風險。無論如何,這不再是極客(Geek)的玩意,而是一盤大生意。--本刊記者黃愛琴、李潤茵

黃昊曾任雷曼(Lehman Brothers)和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分析師,現為科大會計學系副教授,2018年為教學獻出人生第一次——買Bitcoin!

「有堂課教加密貨幣,心諗要知佢點work。」接受本刊訪問時,他透露以3000至6000美元買入單位數字比特幣,佔整個投資組合幾個巴仙,由於純粹當實驗,一直沒賣,亦沒再買,「依家升了10倍,所以over allocate了。」

2018年比特幣曾經由近2萬美元直插到3千,跌逾8成,他直言買得膽顫心驚。

這位傳統金融人坦言,這幾年對加密貨幣看法有變,「當年我覺得比特幣的價值有可能會跌到0,現在卻覺得不大可能了。」原因是滲透度高——加密貨幣用戶人數已超過1億,購買渠道增多,機構投資者亦逐步進場。

打頭陣是對沖基金。根據羅兵咸永道(PWC)一份報告,由2016年開始,投資於加密貨幣的對沖基金開始增加,2018年和2019年大爆發,分別年增約40%和20%,截至2020年第一季已高達150間。

誰是這些基金背後的金主?報告揭露,投資者中48%是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42%是高淨值個人。

以往家族辦公室投資策略偏向保守,但是過去幾年中美地緣政治加劇,歐美債台高築,持有法定貨幣風險變相增加,加上新冠疫情令全球經濟蕭條,富人遂積極尋找另類資產,務求令投資組合多樣化,分散風險。瑞銀一項報告指出,2020年中期開始,許多家族辦公室更青睞發達市場的貴金屬、黃金和商品等其他投資類別。

「另類」是最大賣點

加密貨幣比黃金更加另類,與各類傳統資產,例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石油等的相關性幾乎是0﹝表一﹞,因而成為分散風險的好選擇。另外,各國瘋狂印鈔帶來通貨膨脹,相反比特幣數量卻只有2100萬枚,而且產量每四年減半,比黃金更稀有,被視為是抗通脹救星。

Harmen Overdijk這位資產管理經理在電話訪中透露,上年開始替客人組建抗通脹商品投資組合,包括一隻比特幣基金,佔比約一成多。「客戶擔心疫情持續時間長,認為要分散風險,我覺得金有點old style,所以建議加入銀和加密貨幣。」Harmen是香港資管公司The Capital Company的聯合創辦人,客戶背景相當國際化。

投資加密貨幣,Harmen形容大部分客戶都歡迎,「有人甚至說很驚喜我們有這麼前衛的想法!」

原文請閱6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