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港報財經評論:恐慌情緒升溫,還待鮑威爾安撫--信報6月21日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E6%B8%AF%E6%8A%A5%E8%B4%A2%E7%BB%8F%E8%AF%84%E8%AE%BA%EF%BC%9A%E6%81%90%E6%85%8C%E6%83%85%E7%BB%AA%E5%8D%87%E6%B8%A9%EF%BC%8C%E8%BF%98%E5%BE%85%E9%B2%8D%E5%A8%81%E5%B0%94%E5%AE%89%E6%8A%9A-%E4%BF%A1%E6%8A%A56%E6%9C%8821%E6%97%A5-idCNL3S2O3017

道指上週五大挫533點(1.58%),指數自聯儲局上週三議息後,跌勢愈來愈急;美國10年期國債與2年期的息差上週五單日縮了9個基點,這是繼上週三及上週四分別收窄4個基點及7.5個基點後,收縮幅度進一步擴大,反映市場擔心聯儲局加息步伐可能較預期還要急。

觸發美股上週五下滑的主因,是聖路易斯聯儲銀行總裁布拉德(James Bullard)於開市前接受財經頻道CNBC訪問時,自爆是7名支持明年開始加息的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成員之一。他贊成聯儲局明年加息,比主流派提前了一年,原因是預計今年個人消費開支通脹將達3%,明年也有2.5%,兩年的通脹介乎2.5%至3%,應該符合加息條件。

布拉德透露委員會內部分歧在於通脹是否短期現象,不支持2022年加息的成員多數相信通脹明年可回落至2%之下。委員會內18位成員對明年通脹預測介乎1.7%至2.5%,中位數為2.1%,布拉德的預測明顯屬上限。他亦確認上週會議開始討論減少買債,但具體安排還要等數次會議後才敲定,包括啟動時間,削減買債步伐是按時自動定額減少,還是按經濟情況而定,還有是按揭證券與國債的減持比例。他擔心樓市開始出現泡沫,故傾向聯儲局毋須再涉足按揭證券。

由一位鷹派官員先出聲,是部署還是巧合呢?本週將有多名聯儲局官員公開演講,可能出現鷹鴿互片的局面,令長短債息較為波動,視乎當天發言的是阿鴿還是阿鷹。所以投資者短線部署不宜單邊押注,先看清形勢。

本週露面的聯儲局官員,週一有紐約聯儲銀行總裁威廉斯(John Williams)及達拉斯聯儲銀行總裁卡普蘭(Robert Kaplan),威廉斯較為鴿派,卡普蘭則偏鷹。卡普蘭於本月4日曾表示,宜儘早開始討論調整買債計劃,並逐步落實,避免市場因為突然縮減買債而受到重大打擊。

週二則有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出席眾議院委員會聽證會,他會否淡化加息預期,減低市場的恐慌呢?對他而言,金融市場聚焦於加息點陣圖,可能是失焦。他曾經在記者會上指出,點陣圖所預示的加息情況也可能會錯的。鮑威爾應該是股市好友的希望。

週四則有費城聯儲銀行總裁哈克(Patrick Harker)和亞特蘭大聯儲銀行總裁博斯蒂克(Raphael Bostic)出席同一論壇,一鷹一鴿,哈克較為擔心通脹,認為應開始縮減量寬,博蒂克則估計高通脹不會持續。

週五輪到克利夫蘭聯儲銀行總裁梅斯特(Loretta Mester),她上月稱現時不是調整貨幣政策的時候,會先行觀察經濟復甦進展,睇嚟佢較似鴿多啲。同一個論壇還有波士頓聯儲銀行總裁羅森格倫(Eric Rosengren),他也相信通脹是短暫情況,上月還表示不宜撤回貨幣政策。

市場對貨幣政策的演繹,關乎到各種投資選擇的取捨,美國長債息率回落,高估值的股份不跌反升,高盛的軟件高估值股指數(定義為企業價值對銷售額之比在8倍或以上)上週漲了6.86%,大幅拋離納指100的0.37%升幅。

潛水多時的股壇契媽Cathie Wood亦大翻身,她所管理的方舟創新基金上週逆市漲2.4%,佢至愛盈利在遠期的股份,對長息息率十分敏感,買她的基金其實就係賭緊債息向下。上週這場遊戲的輸家,是銀行、能源、材料及公用股板塊,即經濟復甦概念。

美滙指數在長短債息差收窄下,上周升了1.84%,這跟今年2月至3月的升勢背後原因不同,當時市場憧憬經濟重啟,高通脹來臨,聯儲局會讓通脹飛,長債息上揚。

美元上週的升勢較似2018年2月開始的一段升浪,當年聯儲局加了4次息,長短債息差收窄,市場憂慮聯儲局加息過猛,經濟會頂唔順,當年亦正值中美貿戰爆發,多種不明朗因素疊加起來,支持美元上揚。2018年長短息差不斷收窄,美元升勢持續,直至2019年市場開始預期減息週期來臨,息差才回升,美元則回落。

市場若繼續預期加息會來得早,布拉德的看法成為主流,則投資股市的風險將會上升,暫時都係睇嚇老鮑會出什麼計扭轉市場對加息的憂慮。

今早恆指料低開200至300點,滙控會是跌市焦點,紐約的ADR股價較本港收市低2.7%,報45.9港元,除了美債長短息差收窄不利銀行股外,出售法國零售業務稅前虧損23億美元,另要作7億美元商譽減值,對股價都有負面影響。(完)

注:以上的評論僅為摘要,並且不代表路透立場。

路透中文新聞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