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

非入侵大腸癌快速篩查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culture/article/2813275/%E9%9D%9E%E5%85%A5%E4%BE%B5%E5%A4%A7%E8%85%B8%E7%99%8C%E5%BF%AB%E9%80%9F%E7%AF%A9%E6%9F%A5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2018年便有逾5600宗新症。其實,大腸癌是少數可以預防的癌症,年過五十人士應定期做大腸癌篩查,較年輕的市民若出現大便出血或大便習慣改變等懷疑症狀,應立即求醫,不要自恃年輕以為與癌症無緣。

過去,較年輕的大腸癌個案確實難得一見,但近年每年也遇到數宗,並因為患者往往較遲才察覺,以致確診時通常都屬較晚期。例如有二十多歲的個案因腸塞入院,才發現原來是大腸癌所致。

一般來說,一至三期的大腸癌都有機會利用手術根治,部分二期及三期個案需要加入化療以更有效控制病情。

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在大腸癌十分適用,因為不少大腸癌是由腸道瘜肉演變而成,過程長達10至15年之久,若能把握時間及早切除瘜肉,便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出現。因此,年過50歲的市民應按建議定期做大腸癌篩查,外國經驗發現篩查有助減少大腸癌個案,甚至將篩查年齡由50歲降至45歲。

早期篩查大腸癌的方法包括照大腸鏡及大便隱血試驗(FOBT)。當中大腸鏡的準確度最高,過程中若發現瘜肉,通常也可以順道清除,但不好的地方是大腸鏡較昂貴及具入侵性。

乙狀結腸鏡就是折衷及較簡單的方法,只照三分一的大腸位置,可減少18%腸癌風險,但就容易走漏發生在餘下三分二腸道的個案。至於大便隱血檢查準確度約五至八成,而同樣是無創傷性的電腦掃描準確度高,但切除瘜肉及確診仍需要大腸鏡的幫助。

現時位於香港科學園的一家由大學衍生的生物科技公司正在開發快速篩查測試,以找出有腸胃癌(包括大腸癌)風險的患者。該測試的原理是檢測新型癌症標靶基因CDH17,此基因在腸胃癌中有達50%至95%的表達。這是一種非入侵、相對結腸鏡檢查更便宜而且更快速的檢測方法,預計將於2022年推出。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