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周日。美國3月生產物價指數(PPI)按月上升1%,雙倍於市場預測,按年則錄得4.2%漲幅,為2011年9月以來最大【圖】。不計食品和能源的核心PPI按月升0.7%,同樣遠高於分析師估算的0.2%。
無可否認,原材料不斷漲價,蘇彝士運河塞船事件導致付運延誤,運費進一步上升,對生產成本造成愈來愈大的壓力。早在勞工部公布最新PPI數據前,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已連續數月顯示上游物價升溫,負責調查的供應管理協會(ISM)一再指出,廠商庫存處於歷來最低水平;另一邊廂,訂單數量反映需求強勁,供不應求意味業界有較大空間轉嫁成本,通脹體現於消費層面只是時間問題。
換個角度看供需
美國多家上市企業近日大吐苦水,申訴成本上漲經營艱難,個別如紙尿片及紙巾生產商金佰利(Kimberly-Clark)更「出爾反爾」,推翻早前聲稱不會廣泛加價的承諾,宣布旗下產品6月起在美國全線提價,加幅介乎中至高單位數。
證諸上月生產物價指數,1%的按月升幅多達六成可歸因於貨品最終需求價格(prices for final demand goods)上漲1.7%。種種跡象說明,通脹引起關注合情合理。
聯儲局副主席克拉里達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承認,隨着經濟逐步重啟,被遏抑的需求可能給釋放出來,經濟中某些領域會出現暫時的供需失衡,但老畢認為有兩點必須一提:
一、觀察物價升幅必須考慮基數效應,在注意按月升勢有否加快的同時,實無必要對按年增長「十載未見」等字眼過度敏感,太早擔心通脹失控。畢竟,去年次季新冠疫情最嚴重時經濟和物價狀況如何,大家記憶猶新。
二、老畢並非被聯儲局決策官員「洗腦」,認定物價上升只屬暫時性。我想說的是,企業定價條件改善不代表顧客欣然接受加價。舉個例,一支止汗劑賣40美元當然沒問題,但閣下認為消費者會乖乖掏腰包買,抑或寧可忍受大熱天時汗流浹背?
這個比喻也許有點不倫不類,止汗劑也算不上如假包換的民生必需品,惟道理沒什麼分別。物價升幅並非單方面取決於供應方意欲及定價能力,需求方工資增長若追不上,結果必然是產品滯銷庫存積壓,最終觸發減價清貨潮,相信沒有人比經營者本身更清楚這點。
工會化努力失敗
惡性通脹會否出現,一看物價實際升幅超越通脹預期的可能性多大,二看勞工成本有沒有加速上升的勢頭。新冠疫潮導致環球供應鏈大受衝擊,從工業金屬到農產品全面漲價有目共睹。拜各國不遺餘力刺激經濟所賜,需求復甦遠較想像快;加上疫苗接種增強業界對經濟重啟的信心,生產商趁機把部分成本壓力轉嫁用家以保利潤不難理解。然而,除非僱主不介意得不償失大幅加薪,否則物價與工資你追我逐相互帶動便無從說起。
從亞馬遜活躍分子鼓勵倉儲僱員組工會爭取權益一敗塗地,縱獲總統拜登力撐,具指標作用的阿拉巴馬州投票仍得出一面倒反對結果(贊成工會化的員工比率不足30%),足證疫情及有利的政治氛圍都不足以激發勞方團結起來,借助工會勢力跟老闆貝索斯討價還價,世界首富與否題外話。
通脹失控一類標題無疑吸睛,惟市場反應更值得注意。美國3月生產物價指數公布後,十年期國債孳息率一度上升5個基點至1.68厘,收市回順至1.66厘,跟一周前3月就業報告發表後的情況大同小異。
勝在除笨有精
單看數據,愈來愈多跡象顯示美國經濟加速復甦,通脹威脅不容低估,但債息波幅收窄之餘,標普500指數唔覺唔覺已升至4100點水平,道指繼續破頂,連最擔心聯儲局提前收水的納指亦踏順步韻,科技龍頭明顯回勇,逐步適應新形勢和較高的債息水平。
市場嘅嘢,唔到你唔信邪,太多人講就唔靈。大圍看淡美金,美滙指數就升畀你睇;到你守唔落去索性認輸,美滙甚至債息再上卻顯得力不從心。高盛半年前建議造淡美元,捱足六個月終於投降,近日公開表示撤回這個Call,且看大行是否又一次成為「明燈」,散戶掉轉來做才有運行。
相比之下,美股個別領域鑊氣大減得個Chok字,但在指數層面仍有不俗回報,標指上試四千三的概率愈來愈高,走勢較新舊經濟一時一樣的個股明朗。買市不買股,係就係冇厘大志,惟簡單不用煩,勝在除笨有精。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