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派發京東(09618)股票後,騰訊控股 (0700.HK)又有創意搞作,旗下位於新加坡、市值1300億美元的冬海集團(Sea Limited (SE))剛於周一宣布股權結構重組,騰訊自願把B類股票轉為A類,持股量不變,但投票權驟降至10%以下。事關Sea作為東南亞最大電商兼網遊商,以新加坡為總部,近年銳意進軍印度等新興市場,又染指FinTech金融業務,卻被質疑為「中國公司」,有可能像抖音般遭封殺,所以騰訊自願放棄話事權,讓Sea「去中國化」。
正如筆者兩年前在〈從《阿甘正傳》到科網巨富〉一文指出,Sea創辦人李小冬(Forrest Li)背景充滿傳奇,他1978年生於天津(現年42歲),性格內向,自視為電影中的阿甘(Forrest Gump),故把英文名改為Forrest,並矢志追尋美國夢,不惜借錢也要赴美升學,結果如願考進名校史丹福大學。
代理網遊與「企鵝」結緣
在史丹福大學畢業禮上,李小冬親眼見證蘋果創辦人Steve Jobs經典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演講,深受感動,遂決心創業。他於畢業後偕同新加坡籍女友一齊前往星洲,創辦了Sea的前身Garena,主打網遊分銷業務,並憑着代理騰訊遊戲,獲得後者入股,開始與「企鵝帝國」結下關係。
在騰訊支持下,李小冬2015年把Garena改組為Sea,除了網遊業務,還成立了Shopee(蝦皮)電商平台。李小冬有一套「時光機理論」,意即東南亞科網發展較中國落後10年左右,所以他把騰訊和阿里巴巴(09988)在中國的經驗套用於東南亞,猶如「回到未來」,每每能夠提早布局,並可放心「燒錢」搶佔市場份額。與此同時,他亦從中國引進大量具經驗的技術人才及營銷戰將,助其「降維攻擊」,征服南洋市場。
不過「燒錢」總需要彈藥,騰訊多次向Sea大力注資,在該公司2017年於美國紐交所IPO時,騰訊持股比例高達40%,位居第一大股東,相較李小冬的股權更多。
憑着「時光機」,加上「接地氣」經營,並獲「企鵝」力撐,Sea很快跑贏所有對手,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電商兼網遊商,被譽為南洋「小騰訊+小阿里」,前途無量。
自2019年起,Sea還染指FinTech金融業務(已在新加坡、泰國取得網絡銀行牌照),銳意擴展版圖至南美、印度、東歐等相對欠發達的市場,進一步複製其「時光機」戰略。
憂印度業務被封殺
然而,近年中外關係緊張,Sea身上的「騰訊背景」逐漸由助益變成負累。儘管該集團扎根於新加坡,李小冬亦早已入籍星洲,但對中資股權結構仍有點「百詞莫辯」。尤其在新開拓的印度13億人市場,當地政府在各項監管環節往往把Sea歸類為中國公司看待,擺脫不了戒心。2020年5月中印邊境發生衝突後,印度當局宣布「永久封殺」TikTok、抖音、微信、UC瀏覽器等59款中國程式在該國營運;故Sea在印度業務壯大的同時,亦存在隨時被封殺的隱憂。
在此背景下,Sea本周一宣布股權結構重組,騰訊自願把所有B類(15倍投票權)股票轉為A類普通股票,財務權益不變,投票權則降至10%以下;李小冬將繼續持有B類股票,手握57%投票權,成為Sea的絕對掌控者。
換言之,騰訊今次主動放棄在Sea的話事權,相信是為了協助該公司進一步「去中國化」,特別是有利於Sea在印度、東歐等市場營運及申請金融牌照。
騰訊上月宣布以中期股息方式,向股東分派手上絕大部分京東股權,變相把其於京東的持股一下子降至2.3%。筆者當時寫過〈騰訊做減法 平台中立化〉一文,形容騰訊的投資戰略已非一味「買買買」,如今審時度勢找機會「做減法」,包括逐步退出成熟的投資項目,既為股東帶來「收成期」,也有助在「反壟斷」巨浪之中明哲保身。
騰訊保財務權益分享回報
相對來說,京東身處的中國電商市場已趨於飽和,Sea前景卻更加廣闊。尤其中國與西方關係緊張,「經濟脫軌」講法甚囂塵上,東南亞市場備受國際投資者關注,而Sea在這個高速增長地區的兩大高速增長行業(電商和網遊)皆已成為一哥,近年開拓南美市場及FinTech業務亦初見成績。
對於Sea這隻金蛋,騰訊肯定不甘於完全放手,透過今次股權結構重組,放棄話事權,得以保住財務權益,務求日後分享Sea增長回報,可算是權宜之策。
畢竟騰訊的投資風格有別於阿里,向來不會過多地插手所入股公司的運作,傾向於倚重原有創辦人班底。Sea既然在「阿甘」李小冬掌舵下戰績彪炳,騰訊大可放心做個財務股東,繼續「坐享其成」,有可能「因減得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