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幸瑜、本刊記者李潤茵】一直被視為樓市終極淡友、曾於2012年表示樓價瘋癲,而出售物業的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近期因再度上車成為市場焦點,「我從來都說真話,只是媒體不了解我!」這位著名經濟學家接受本刊訪問時解畫,重申量化寬鬆屬於長期狀態,沒持有資產將處於不利位置,並進一步前瞻本港樓市。
不經不覺,新冠病毒爆發已近兩年,多國準備「與病毒共存」之際,驚現變異病毒Omicron,疫情難根治,經濟頑疾何嘗不是?踏入2022年前夕,聯儲局宣布將加息三次,並暗示會「縮表」。儘管如此,陶冬預測寬鬆貨幣政策(簡稱QE)很快捲土重來,原因是「多數國家根本沒有作出結構性改革」。
有生之年持續QE
在這位著名經濟學家眼中,目前全球貨幣環境始終猶如病人,「每次生病都發誓,病好會多做運動,次次康復後都不了了之,到下一次生病再吃藥」,然而經濟會有抗藥性,導致QE規模愈滾愈大,「第二輪QE於一年內創造的流動性,就等同聯儲局十年來流動性總和」。
最近聯儲局準備「收水」,惟借鑑往績相信僅屬短暫。「從QE 1及QE 2可見,資產負債表由8000億美元(下同)升到4.3萬億,之後稍為收縮至3.7萬億,期間都加息九次,惟一遇上疫情,觸發新一輪市場恐慌、經濟衰退,資產負債表旋即漲至9萬多億,而且還未完。」
陶冬表示,歸根究柢是「多數國家不思改革,沒有釜底抽薪,情況猶如消防員只管灑水,但不處理背後易燃物品」,今次都不例外,「當下一次爆發危機時,就會再次出現QE,而且以更大規模來掩蓋」。陶冬悲觀認為,在他有生之年,此惡性循環只會周而復始。
全球資金泛濫乃不爭事實。「一個瓶子被不斷灌水,很多水就會溢出來;瓶子就是實體經濟,滿瀉的水則流到金融市場。」他總結過去十年經驗,自零八年美國推出首輪QE後,「只要有資產投資,無論是買股票,還是房地產,你都已經發財了!沒有資產的話,哪怕工資漲了,你都是worse off(處於劣勢),美國的中產數量就在收縮」。
他一語道破殘酷真相,指QE是「劫貧濟富的工具」。「儘管資產價格有起伏,但長遠來看,手中沒有資產是跑不贏通脹。通脹定義亦不應太狹隘,僅視作消費物價指數(CPI),對人類威脅最大的是『資產通脹』,在香港則體現在樓價。」
原文請閱1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