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3月末,小米集團(1810.HK )創始人雷軍宣布將為小米汽車而戰。
奇怪的是,這條“重磅”消息宣布後,資本市場卻“不給面子”。截至4月12日,小米集團股價近10日已累計下滑0.2%;而自2021年以來,該股已累計下滑25%。
對於小米造車的消息,業界眾說紛紜。看好者認為,作為積累了大量C端客戶的消費電子品牌,只要有萬分之一的轉換率就成功了;而在看空者的眼中,電動汽車的“燒錢”程度有目共睹,造車新勢力已倒下一批,小米汽車前途未卜。
無論如何,小米集團的轉型試驗還在進行之中,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
“雙百億”計劃引眾說紛紜
3月30日,小米集團在港交所官宣了智能電動車業務的立項消息。公告顯示,小米集團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由雷軍親自掛帥,首期投資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十年投資額為100億美元。
業界對此眾說紛紜。有分析認為,小米造車的背後,是智能手機在海內外市場的增長紅利漸消,小米亟須找到新的業績增長點。
IDC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12.92億台,同比下跌5.9%;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3.26億台,同比下跌11.2%,其中2020年第四季度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了4%。
行業存量競爭下,全行業都在尋找新的機會。最近,LG集團宣布將退出手機市場。
小米集團2020年四季度的業績增長不及市場預期。公司營收、經調整利潤分別為:704.62億元、32.0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8% 、36.7% ,環比分別下降2.4% 、22.4% 。
也有市場人士指出,汽車將是小米物聯網戰略佈局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2019年,小米集團啟動“手機+AloT(人工智能物聯網)”雙引擎戰略。實現設備與人、設備與設備之間的智能交互和協同效應。
而智能電動汽車作為最具前景的智能終端,不僅可以打通和完善小米的物聯網生態,也帶領AloT (更高級的智能化生態體系)衝破天花板,持續增長。數據顯示,2020年四季度,小米A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收入達到211億元,AloT整體業務增速從上一季度的16%降至8% 。
群狼環伺的“新能源車”領域
從業績來看,小米集團表現可圈可點。2016年至2020年,公司營收從684.4億元增加到2465億元;淨利潤從5.53億元增加到203.56億元。
在手機市場低迷的背景下,小米集團在2020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連續逆市增長,可謂難得。
有分析認為,小米集團2020年的業績增長,與海外市場抵制華為有關。
也有觀點認為,在高端化消費趨勢下,上述現像或難以持續。根據第一手機研究院數據,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旗下的高端手機小米10銷量為126萬台,低於華為P40(312萬台)與蘋果12(數千萬台)。
2020年,公司研發開支同比增長了24%至93億元,但在營收佔比僅3.8%。
當下,正向高端發力的小米集團依然任重道遠,過去公司在研發投入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從未超過4% 。而華為的研發費用率常年在10%至15%之間。
2020年財報發布後,花旗、中信證券維持對小米的“買入”評級;美銀證券下調小米目標價至27.4港元/股,維持“中性”評級。
截至2021年4月12日,小米集團股價報收24.95港元/股,滾動市盈率為26倍,市值為6288億港元。數據綜合180日以內的研報統計,機構對其做出的一致目標價為31.89港元/股。
市場的爭議點在於,小米集團應該按家電行業計算估值,還是互聯網科技。2020年年報顯示,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業務毛利率達到61.65%,但營收佔比僅約10%;而智能手機業務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毛利率分別為8.68%、12.77%,遠低於互聯網行業毛利率中位數(約40%),而兩項業務合計營收佔比達到九成。
正因此,從2018年7月上市以後,小米集團連續22個月處於破發之中,直到2020年8月中旬才扭轉頹勢。
與資本市場對小米的態度相對的是,造車新勢力估值越來越高。如特斯拉股價一年上漲近十倍,市值一度逼近萬億美元,蔚來也一度以千億美元市值超過小米。
中國造車新勢力,正在被越來越多用戶接受,隨著產銷規模的擴大,虧損也在收窄。截至4月8日,蔚來2020年虧損56.11億元,最新收盤價為38.7美元/股,市值591億美元,一致目標價達到57.5美元/股;小鵬汽車2020年虧損27.3億元,最新35.45美元/股,市值277億美元,一致目標價為47.4美元/股。
這其中的邏輯是,資本市場買的是未來。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比2019年同期增長36%,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36萬,同比去年的120萬增長13%。
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 》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將在2025年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 。這意味著,2025年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規模將超過500萬輛。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一度謹慎的雷軍,打算直接以資本優勢奮起直追,“考慮到只有和手機生態鏈打通才能給用戶最佳體驗,小米將以獨資方式造車。”
百億投入能支撐多久
東吳證券研報顯示,蔚來計劃2021年研發費用翻番至50億元;小鵬2020年研發投入17億元;理想計劃2021年研發投入30億元,2024年研發投入提升至60億元。
有專業人士按此比例粗略計算,小米集團在首期投入的100億元只能支撐三至五年,而小米還打算響應粉絲號召做中高端汽車。雷軍錶示:“第一款小米汽車價格區間為10萬元-30萬元,將是轎車或SUV ,會再作討論。”
有消費者表達了擔憂:“以小米的品控弄點小家電,如果質量差容易壞,在性價比的前提下,用戶容忍度高;如果造車的品控的嚴謹程度達不到標準,後果不堪設想。”
小米集團雖然沒造車經驗,但國內電機電控、動力電池、整車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研發生產到整車設計製造,國內的產業基礎已經相對成熟了。另外,小米在智能座艙領域、行測、安全方面,已有專利佈局。
業內認為,比起花費巨額資金收購汽車生產資質,小米可能會選擇代工,但目前吉利、江淮、海馬、比亞迪等國產品牌已先後與企業達成合作。此外,小米集團還將與時間賽跑。2020年以來,長江汽車、博郡汽車、拜騰等造車新勢力接連宣布暫停運營或者放棄造車。即使是行業龍頭特斯拉,成立至今已18年,但直至2020年才迎來首次全年盈利。
雷軍對此表現出了破釜沉舟的態度:“非常清楚汽車行業的風險。截至2020年底,小米擁有1080億元現金餘額。此外,公司有10000多人的研發團隊,有全球前三的手機業務,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態,公司虧得起。”
早在2020年12月,小米公佈了港交所史上最大額度定增配售,擬通過發行可轉債和配售股票募資近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0億元)。用途為:增加營運資金以擴大業務;增加主要市場的市場份額;投資戰略生態系統;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蘋果、百度等科技公司均將造車計劃提上日程,傳統車企加速智能化轉型,阿里、上汽打造的智己汽車已在今年1月發布。小米似乎並不是最具資金實力的企業。
2020年10月30日,華為首次推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全新品牌HI,以打造華為與合作夥伴的IoT生態戰略平台,成為一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官宣正式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將成為新公司的戰略合作夥伴。
相比百度等企業優勢而言,小米集團在最為關鍵的自動駕駛技術、核心三電系統方面並沒有過硬的專利。尤其是在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大背景下,公司是否面臨更大研發壓力?性價比與高質量之間如何平衡?《投資者網》近期就相關問題聯繫到公司董秘辦,等待四個工作日仍未獲回复。
(文章來源:投資者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