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貴非絕對
老讀者皆知,就如張公道在《信月》所言,「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乃他用以分析恒指及個別股份的主要理念,其中心思想建基於「平買貴賣」原則。即使對投資不感興趣,總會聽過buy low, sell high或意思相通的話,道理好像不說自明,惟大多數人不是貪婪便是恐慌,反其道而行者十有七八,可見太陽底下雖無新事,實行起來卻絕非想像般簡單。作為一種投資策略,均值回歸就是在股票估值相對歷史平均值偏低或嚴重偏低時買入,反之則沽出;以此而論,完全符合平買貴賣原則。然而,與All-in撈底或All-out清倉不同,這裏的「平」與「貴」是一個相對而非絕對概念,投資者若沒有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均值回歸恐怕並非他們那杯茶。
在下愚見,周老鴻文精髓不在均值回歸本身,而在標題中的下半部分:「宜用三成資金買貨」。作者言道,港股估值吸引,目前乃買貨而非沽貨時機,但現在入市得做好心理準備,不要奢望大市立刻見底回升,建議投入三分一資金,因應形勢部署增持。
張公道指出,每逢股市狂升後展開的大跌市,不會只得一個底。可是,從交易者的角度出發,老畢卻認為不管是兩個底(雙底)、三個底(頭肩底)抑或一插到底,都不過是概率而已,重要的反而是市場情緒無從捉摸。
熊為牛播種
近年流行的術語FOMO(Fear of Missing Out),描述的正是投資者的矛盾心態。周老提出分注入市,既可確保FOMO一旦出現不至於兩手空空或「焗追」,又能保留所謂的dry powder迎接第二以至第三個底,妙處在於兩種可能性皆照顧周全,透過資金的靈活調動,應對難以預測的均值回歸「路徑」。
老畢主要投資美股,好在均值回歸並無地域之分,道理放諸四海而皆準,今天且以美股為例,看看歷來大跌市發生後,「平買貴賣」中的第一部分(buy low)於不同條件下執行效果如何。
從【表】可見,自1950年以來,標普500指數一旦從高位跌逾兩成,此後一年、三年、十年和二十年的長期年均回報,都會隨着跌幅加深而改善。由此可見,今天的熊市不過為明天的牛市播下種籽,即使在高位沽貨套現,成功避過股災,也要於適當時候把資金重新投入,否則就會錯過利用大跌市為未來爭取更高回報的機會。
話雖如此,我輩凡夫俗子總是急於求成,期望一擊即中。證諸歷史,均值回歸確是一個十分有用的概念,惟就如張公道所說,此刻入市長遠贏面雖高,但未來一段時間港股仍會在底部區域經歷一輪震盪,完成整固後才真正展開升浪。這段日子為時多久難說得很,對「心急人」未嘗不是一種意志磨練。關鍵是,股市長期前景不論如何秀麗,亂局中多數人往往只見危不見機。此所以,牛市於絕望中誕生,懷疑中成長,亢奮中湮滅,這何嘗不又是一種均值回歸?
回說美股,今年市況之戲劇性,《大時代》亦不過如此。新冠肺疫2月起在美國肆虐,標普500指數同月19日見頂,整個2月份大跌8.2%;3月更加殺聲震天,單月劇挫12.4%。從2月19日到3月23日,標指瀉近三成半,惟戰情峰迴路轉,美股絕地反彈,勢頭延續到4月,標指全月急升12.9%,表現之佳為1987年以來僅見。
薑係老嘅辣
老畢做了一些資料搜集,發現美股單月錄得雙位數跌幅,隨後一個月錄得雙位數升幅,近百年來只曾發生過一次:1974年秋天。標指當年9月下挫12%,繼而在10月上升17%,四十六年後歷史重演,潛藏着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1974年10月為1973/74年大型熊市(高至低暴跌五成)的底部;壞消息則是,同類案例僅此一宗,統計上毫無意義,唯一說得上口的是,過去難得一見的現象,2020年彷彿天天都在發生。
美股5月首個交易日失利,Sell in May真定假我唔知,但「順口溜」的吸睛力絕對不容低估。標指要重返3月23日低位,得從目前水平下滑21%,而重見2月19日歷史高位則要升近兩成。換句話說,美股當下正處於年內高點與低點的中間位置,短期而言,FOMO與「理性派」(堅信股市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皆有可能跑出,意味試頂試底都不令人意外。
薑始終老嘅辣,張公道的戰場雖不在美股,惟高招移用華爾街,異曲同工也。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2453037/%E8%81%BD%E8%80%81%E5%89%8D%E8%BC%A9%E4%B8%80%E5%B8%AD%E8%A9%B1+%E5%9D%87%E5%80%BC%E5%9B%9E%E6%AD%B8%E4%B9%8B%E6%88%91%E8%A6%8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