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

中國救了特斯拉,本土造車新勢力慌不慌?

中國救了特斯拉,本土造車新勢力慌不慌?
中國救了特斯拉,本土造車新勢力慌不慌?
這是一個好故事:想改變世界的鋼鐵俠馬斯克,差點栽在美國!但是被中國拯救了。
前不久,馬斯克將啟動國產Model 3的量產交付儀式以及中國Model Y項目。
令人意外的是,交付現場,他突然甩掉西裝,跳起了一段尬舞,引起現場“忠實粉絲”尖叫連連。據雷鋒網了解,這段舞蹈並非特意安排的。
此外,鋼鐵俠馬斯克還特意對上海政府表示感謝。
他說,“我十分感謝上海政府,2019年,我們與上海政府一同創造了奇蹟”。他甚至激動得有點結巴,據現場的特斯拉工作人員描述道。
那麼,特斯拉到底要感謝什麼呢?
2018年,特斯拉正面臨一個巨大的危機。一季度再度虧損7.85億美金的特斯拉,面對的是缺錢、缺車、缺人的三重困境。當時特斯拉擁有27億美元現金。這並不算少,按財報之前的計算,特斯拉每分鐘能夠燒錢6500美金,這麼算來,特斯拉的現金在2018年年底之前就將耗盡。
再加上融資這條路,華爾街對特斯拉卻似乎已經失去了信心。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將特斯拉信用評為“垃圾”級,而摩根大通,對特斯拉的股票也給出了“減持”建議。
這一度讓特斯拉處在破產的邊緣。
峰迴路轉,上海特斯拉的速度救了一命。

鋼鐵俠搭上“中國速度”

從2019年1月7日,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開工建設,到10月15日進入調試階段,再到12月30日首批特斯拉國產Model 3交付,特斯拉在357天的時間裡,上演了一幕幕“中國速度與國民激情”。
中國救了特斯拉,本土造車新勢力慌不慌?
其國產化的速度的確令人驚嘆。
時間穿梭到去年年初,特斯拉3號超級工廠(一期)在中國上海臨港產業區正式開工建設。作為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製造業項目,該工廠擁有汽車製造的四大工藝,包括沖壓、焊接、塗裝和總裝,第一期工廠每年規劃產能為25萬輛。
馬斯克曾公開表示,作為特斯拉在美國本土之外建設的首座超級工廠,他認為上海超級工廠年產50萬輛汽車只是一個中期目標,從長期來看可能會突破100萬輛,但彼時他並未給出時間表。
馬斯克說,希望未來在全球每個大洲都建立特斯拉工廠,尤其看好中國和歐洲市場。在馬斯克看來,出於經濟考量,特斯拉在海外的汽車銷售面臨供應鍊和回款緩慢的問題,通過在海外市場當地建廠能夠改善這些問題。
如今這些都得到了驗證。儘管此次國產Model 3僅交付給15名特斯拉員工,但特斯拉中國工作人員在交付儀式上透露:“2020年1月份將交付更多的'中國製造'。”
2020年1月7日,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破土動工一年之後,馬斯克再次來這裡,出席中國製造Model 3的交付儀式。
中國救了特斯拉,本土造車新勢力慌不慌?
馬斯克表達了對上海的感謝,他稱“這是令人驚嘆的上海速度”。
馬斯克還宣布,特斯拉將在中國繼續進行大量投資,在中國生產Model 3、Model Y以及“未來車型”。
其實,對於市場而言,中國需要特斯拉。
無論是特斯拉還是其他國際汽車廠商在華建廠,他們都會使用本土的人才、供應鏈,以及帶動部分的就業機會。
當然,國內需要代表電動車較高水平的特斯​​拉進入市場,分享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同時,快速帶動整個產業鏈加速發展。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在中國建廠的優勢更是不容忽視。
一方面,特斯拉在中國建廠可以極大降低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在中國本地生產將免除部分關稅,減少運輸成本。此外,有業內人士表示,在中國建廠擴大產能也將進一步發揮規模優勢,攤平總體的研發生產成本。
一位Tier 1工程師表示,特斯拉在華建廠的地區擁有世界上最健全的汽車供應鏈體系,上海周邊分佈有博世、採埃孚、德爾福、大陸等頂級零部件供應商,汽車產業配套相當完善,同時能夠提供更強大的供應鏈支持。
總結2019年,對於特斯拉來說,是一個完美的結尾。
首先,銷量方面,特斯拉官方公佈了2019年Q4的銷量為112,000輛,全年銷量達到36.75萬輛,實現了年初的36-40萬輛的目標。
其次,國產Model 3實現了正式交付。從2019年1月7日工廠奠基,到12月30日10點新車交付,特斯拉僅僅用了357天。
1月22日,特斯拉市值盤後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特斯拉股價週二盤後交易中進一步上漲,一度達到555美元,市值突破1000億美元,成為首家市值超千億美元的美國汽車上市公司,突顯了華爾街對電動汽車未來的信心。這一里程碑是在特斯拉股價突破420美元關口不到一個月後達到的。
除此之外,前不久,特斯拉官方宣布國產Model 3 降價3.2萬,算上2.475萬的補貼,國產特斯拉第一次降到了30萬以下。毫無疑問,中國市場會繼續成為特斯拉業務拓展的助推劑。
國產特斯拉交付與降價,中國造車新勢力慌不慌?
回過頭來看,如今的特斯拉與當年顛覆諾基亞的蘋果相似。二者都要“改變”世界。
正如蘋果面世前,傳統手機行業的發展近乎停滯。而在特斯拉出現前,傳統車企的生產模式變革也十分緩慢,消費者離汽車智能化的距離也十分遙遠。
當年,蘋果把生產線搬到中國,它自己賺得盆滿缽滿,而中國本土市場也建立起了全球最完善的消費電子產業鏈。有業內人士表示,特斯拉在中國建廠,影響的不是特斯拉這一家公司,而是可能會給整個汽車產業帶來一波衝擊波。
中國救了特斯拉,本土造車新勢力慌不慌?
所以,特斯拉擴大中國規模會催化產生一個結果:加速智能電動車的快速到來。
換言之,特斯拉最成功的地方,不是帶來了多麼革新的技術,而是其竟然能以一名“外來者”的身份,成功轉變成智能汽車的世界。
一隻大魚游入中國新能源車市場,Model 3國產後是否會讓蔚來、小鵬等國內造車新勢力感到頭疼?
去年5月份,Model 3國產版本起售價公佈後,小鵬汽車創始人兼董事長何小鵬很快評論稱,“我覺得Model 3國產版32.8萬毫無競爭力,起碼應該再降1萬美元。現在和5年前已經完全不同,特斯拉的電池優勢、智能差異和我們相比都已經沒有。”
但面對主打智能化的多位造車新勢力,中國市場能否如願以償的成為讓特斯拉掙錢的存在呢?
蔚來是業界國內所有造車新勢力當中與特斯拉最相似的一個。從創始人的背景(馬斯克和李斌都成名於互聯網行業,完成了原始積累,又投入了造車事業)到相似的豪華品牌純電動汽車的定位。
除此之外,在造車新勢力這邊,最受投資者、業界人士看好的也是蔚來汽車。在上百家新車企中,蔚來率先上市,第一個達到萬台交付規模。
不過,據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一直以來蔚來的財務報告很是“難看”,其2018年虧損96億元。高額的虧損讓蔚來承受巨大的壓力。造車意味著燒錢,蔚來目前仍在為找錢煩惱。
不僅如此,特斯拉的國產,一定程度上會對蔚來造成一些衝擊。但是作為純電動豪華品牌之外的新選擇,生存壓力會更小一些嗎?
一位新造車企業工程師告訴雷鋒網,國內新能源主機廠絕處也能逢生,如今國內新能源車的市場滲透率仍然很低,寬闊的市場足以容下群雄並立。
2019年12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徵求意見稿,表示到2025年我國電動車新車銷量佔比要達到25%左右,比之前的規劃提高了5%。但2019年前11個月中,電動車新車銷量為104.3萬輛,而新車總銷量為2303.8萬輛,佔比僅有4.53%。
按照這個形式推算,未來大約5的時間,國內電動車汽車市場至少要擴容5倍以上的新車。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即使強如特斯拉也不可能一口吃下。
所以,尋求差異化競爭,對國內新能源車企來說,是能做到心底不慌的關鍵。例如,威馬主打的都是10萬元級消費市場,與30萬元級的國產Model3正好形成錯位競爭。
另外,抱團取暖也未嘗不是一條應對之策。比如,小鵬和蔚來就抱在一起,準備共享充電樁,雙方都能得利。
對於傳統主機廠而言,“抱團”亦是應對產業變革的最佳姿態。2019年12月23日,上汽與廣汽通過官方渠道宣布,兩大集團在上海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達成戰略合作。
國內車市由增量向存量轉變,再加上新四化帶來的轉型升級,是傳統汽車製造業走“下坡路”的根源。所以,面對未來的諸多不確定因素,抱團取暖已然成為行業內一種普遍現象。
如今,雖然特斯拉國產化氣勢洶洶打亂了國內新能源車格局,但促使行業加速洗牌並不是壞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些重視自主研發,又有技術實力的企業,會在這場洗牌中成為新的霸主也是一種可能。

特斯拉帶來的“隱形”​​鯰魚效應

特斯拉進入中國後對於中國現有汽車市場帶來衝擊的鯰魚效應。
首先,在汽車行業陷入寒冬之際,為整個中國車市產業鏈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 在動力電池系統領域,有新宙邦、多氟多、科達利、長盈精密、東山精密、滬電股份、均勝電子、安潔科技、三花智控等公司表示與特斯拉有合作關係。
  • 在車身系統、內外飾、結構件等方面,與特斯拉合作的有旭昇股份、常鋁股份、天汽模、威唐工業、永利股份、萬豐奧威、東睦股份、方正電機等公司。
  • 在車載電子、車體電子方面,有長信科技、四維圖新、大富科技、均勝電子、聯創電子等公司參與。
特斯拉不僅給汽車產業鏈帶來新的生機,還在開年之初濺起地圖市場水花無數。
1月17日,特斯拉通過官網微博發布一條消息:特斯拉地圖數據服務將更換為百度地圖,助力你在出行的路上,擁有更美好的駕車體驗。
中國救了特斯拉,本土造車新勢力慌不慌?
其實,特斯拉自2014年入華以來,從四維圖新到騰訊地圖,再到百度地圖,特斯拉不斷更換中國區導航地圖供應商。短短數年,引起了一場巨頭大戰的序曲:百度、高德和騰訊在汽車領域的膠著鏖戰。
總體而言,新能源車是未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而特斯拉的強力介入,應是一條“鯰魚”,有望推動國內新能源車、電動車的發展。除此之外,引特斯拉“入室”,更使得國內供應商卯足了勁引,成為其服務商,當然也包括地圖供應商。鯰魚特斯拉,想改變世界的鋼鐵俠馬斯克,搭上中國火箭能否盤活本土新能源汽車市場,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