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8日 星期六

【深度解構】美國減息有咩弊處?呢七個範疇隨時爆煲!

美國聯儲局及全球各央行的減息行動,雖可支持經濟增長,但背後亦有黑暗面。寬鬆的貨幣政策,會令本來已很高的資產價格進一步膨脹,瑞銀集團行政總統埃爾莫蒂上周已警告會催生資產泡沫。同時,低息環境下,亦會驅使投資者為追尋高回報而撲向高風險資產。

股神巴菲特說過,「只有潮退時,你才知道誰在祼泳」。隨着今輪減息周期展開,誰在祼泳即將現形,令人擔心隨時會「爆煲」的,包括以下範疇。

●槓桿貸款
槓桿貸款最常見於信貸評級低的公司,他們透過發行「垃圾級別」(即「投機級别」或「非投資級別)債券來融資,這些風險較高的企業債務,經過不同途徑包裝成結構性產品,由於這類產品息高,故吸引到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購入。

而美國企業債務大增,就是受逾1萬億美元(約7.8萬億港元)的槓桿貸款驅動。研究公司Covenant Review估計,這類透過槓桿貸款來進行融資的公司,其債務對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Debt/EBITDA)的比率,已由4年前的5.5倍,大增至目前的7.7倍。換言之,假設公司的營運狀況保持不變,公司把債務還清所需時間延長,即是債務負擔大增。

而在低息環境下,會有更多游資去追逐這類高息的槓桿貸款產品,讓這些公司有更高的議價能力,能夠以更低息、更寬鬆的條件去借到錢,相對削弱了對債權人的保障。最令市場擔心的是,這類低門檻的貸款,現時佔了整體債券市場的很大部分。

●私募信貸
低息下追尋高回報的風潮,亦蔓延到私募信貸市場,尤其是向無法進入資本市場的中小企業提供的貸款。私募信貸市場規模現時約7,660億美元(約5.97萬億港元),並正邁向1萬億美元進發。

瑞銀早前便指出,當下一輪經濟下滑出現,私募信貸市場收縮的程度,更會遠超過槓桿貸款。太平洋投資管理(Pimco)亦估計,屆時將有大量的私募債權投資者會因而急需流動資金。


●殭屍企業
錢愈易借,就愈多早本應關閉的公司可以靠借貸來「吊命」,這些殭屍企業營運欠缺效率,長久而言,即使賺得利潤亦不夠償還債務,減息只會助長前景低迷的殭屍企業。根據國際清算銀行 (BIS) 估算,這些僵屍企業現時佔先進經濟體的非金融上市股約6%。而毫無盈利的美國中小企,5月底時的佔比已高達32%,為金融危機後的新高。

●主權債務
隨着對減息的憧憬,現時連一些歐洲最高風險的政府債券,價格亦上漲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希臘目前借貸成本創歷史新低,十年期國債孳息率上周跌低於2%。意大利兩年期國債的孳息率在7月初跌破零,十年期國債孳息率已由今年初的逾3%跌了一半。

但是,即使這些國家的政治風險已減弱,但它們仍承受著巨大的債務負擔,投資者的恐慌其實一直揮之不去,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像去年5月般的意大利國債拋售潮隨時再現。

●歐洲信貸
隨預期減息周期展開,投資追捧債券的風潮,就連歐洲一些垃圾級債券,投資者甚至願意倒付利息亦瘋搶。按彭博數據顯示,以歐元計價的負孳息債券數目,由今年初的0隻增至目前12隻。

連一向偏愛高信貸評級債的互惠基金或對沖基金,為尋求更高回報,亦把目光投向信貸質素較差的資產。歐洲的高收益基金已經連續七周錄得資金流入,總數達35億歐元(約305億港元)。但在這類垃圾債券市場需求急增背後,違約率實際卻一直上升。


●股票
從表面來看,減息放水,市場流動性增,會有利股市。不過,翻查對上兩次美國大型的減息周期,2001年及2007年分別減息12次及10次,期間港股恒指及美股道指均下行,反映長期減息周期其實並不利好股市。央行之所以會持續減息,正因為經濟正受壓,故股市亦難望會好。加上目前企業盈利狀況麻麻以及貿易戰的格局下,股市的潛在風險更不容忽視。


●房地產
瑞銀調查顯示,目前環球各大城市的樓市均出現泡沫迹象,包括香港、慕尼黑、多倫多、溫哥華、倫敦和阿姆斯特丹等。隨着投資者在低息環境下,為追趕回報而進一步搶購物業,樓價再被推高,便愈接近泡沫爆破的邊緣。按彭博7月的一項研究顯示,加拿大和新西蘭的房地產市場最有機會「爆煲」,而澳洲、挪威、瑞典和英國市場的「爆煲」指數亦不容忽視。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