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

輔助生殖雖吃醫保“閉門羹”,近千億市場卻已至爆發前夜?

 https://hk.investing.com/news/stock-market-news/article-236019

目前IVF(試管嬰兒)單周期平均花費約爲3.5萬元至4.5萬元,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一直是近年來社會上呼聲較高的話題之一。

近日,有網友在詢問安徽何時將試管嬰兒納入醫保,得到安徽醫保局的回複。官方回複稱,目前,將試管嬰兒等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的條件還不成熟。根據國家醫療保障待遇清單相關規定,安徽已暫緩執行。其余省市相似政策,也均已暫停落地。一問一答之間,再次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的話題拉上了熱搜。

輔助生殖概念股的“過山車之旅”

今年2月以來,正是由于“納入醫保”和“叁胎”的政策面集中利好,引爆了港A兩地行情。

以港股爲例,從輔助生殖概念股的産業鏈劃分來看,上遊有貝康醫療-B(02170)、麗珠醫藥(01513)等藥物、檢測試劑和器械供應商,下遊則有錦欣生殖(01951)等服務機構。其在今年2、3月先後都有一波上漲行情。

與此同時,A股輔助生殖板塊也隨之上漲,達嘉維康、康芝藥業、悅心健康、漢商集團、麥迪科技、澳洋健康等公司股價當日漲停,思創醫惠、共同藥業等上漲超10%。

其中,作爲港股輔助生殖的上遊龍頭企業,貝康醫療連續上漲近叁周,綜合漲幅一度超40%。

但此後,這些公司也無一例外在3月末、4月初的時間點出現股價大幅下跌。造成這一結果與政策面的風向變化顯然有較大關系。

據智通財經APP了解,今年4月,有北京群衆就輔助生殖納入當地醫保詢問了北京醫保局,得到結論便是“暫緩實行”。

之所以市場風向轉變較快,在于此前國內不少地方正研究輔助生殖的納入醫保方案,所以投資者對輔助生殖納入醫保抱有期待。

以北京爲例,時間回溯至2月21日,北京發布《關于規範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對公立醫療機構已開展的63項醫療服務價格項目進行了規範調整,其中將門診治療中常見的宮腔內人工授精術、胚胎移植術、精子優選處理等16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甲類報銷範圍,該政策原定3月26日落地。

除北京外,此前湖南、四川、湖北等地也發布過擬將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的消息。但此次安徽醫保局的回複證實全國範圍內的輔助生殖納入醫保工作均已暫停。

究其原因,輔助生殖納入醫保暫緩執行“可能還是因爲錢的事”。

根據平安證券研報,目前IVF(試管嬰兒)單周期平均花費約爲3.5萬元至4.5萬元,如果進入醫保,醫保需要覆蓋約8000元至11000元。

但從妊娠成功率來看,一個治療周期並不意味着一定能妊娠,一、二代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僅在50%左右。據《中國高齡不孕女性輔助生殖臨床實踐指南》測算,35歲及以下女性平均需要3個IVF治療周期成功活産;而35歲以上時,所需周期還會明顯增多。

由于社會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國內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水平特別是城鄉居民醫保的籌資水平仍然較低。數據顯示,2019年醫保人均籌資僅800元左右。

所以在2020年10月10日,國家醫保局針對《關于將輔助生育診療費用納入醫保的建議》進行答複。國家醫保局表示,“尚不具備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的條件。”

雖然在2021年9月,國家醫保局再次回複表示能夠逐步把醫保能承擔的技術成熟、安全可靠、費用可控的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範圍,但前提依舊是建立在醫保‘保基本‘的定位之上。

例如,在2月多地宣布輔助生殖納入醫保計劃時,河南醫保局便表示當地還沒有能力將醫保支付範圍擴大到輔助生殖類項目。

另據華創證券統計,此前被納入北京醫保的項目中,部分檢測項目屬叁代技術範疇,因其有嚴苛的使用標准和倫理問題,故短時間內也並不具大面積推廣的可能。

所以在沒有成熟穩定的方案給出前,輔助生殖納入醫保或尚需時日。但暫緩入醫保並不意味着輔助生殖沒有長期價值。

輔助生殖的長期價值

輔助生殖的長期價值來源于人口增長和患者的雙重剛性需求。

從人口增長需求來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國內家庭戶規模持續縮小,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爲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減少0.48人,平均每個家庭不到3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過去10年國內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爲0.53%。1990—2000年人口年平均增長率僅爲1.07%。二孩政策刺激了2016年新生人口達到十年峰值,但隨後4年卻波動下滑,2020年同比下降達到18%。

患者需求方面,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預測,2023年我國不孕不育患病率將超過18%,不孕不育患病人數將從2018年的約4800萬對增長至2023年的約5000萬對。預計到2025年,我國輔助生殖市場規模有望達854.3億元,2021-2025年均複合增長率爲14.5%。

在以上兩種剛需推動下,輔助生殖的長期價值顯現將逐漸清晰。

對于投資者而已,布局輔助生殖終究還是會落在概念股公司上。而輔助生殖行業優秀公司通常具備叁大核心競爭力——牌照、醫生資源、高妊娠率。

由于輔助生殖技術涉及生育國策、倫理道德等方面,嚴監管一向是主基調,目前國內的輔助生殖采取審批制度,且整體上審批仍然較爲嚴格。

從當前市場現狀來看,擁有90%輔助生殖牌照的公立叁甲醫院,業務發展極不平衡,各省市輔助生殖業務均主要集中在頭部幾家生殖中心,大多數生殖中心常年周期數無法超過1000例,不少生殖中心周期數甚至只能勉強保住牌照,業務量極不飽和,存在牌照和資源浪費現象。

隨着輔助生殖牌照稀缺性和壟斷性的持續下降,越來越多的民營輔助生殖機構將加入搶食不孕不育市場大蛋糕的隊伍中來。因此,試管嬰兒牌照是民營輔助生殖機構最核心的價值之一。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2020年國內具有IVF牌照的機構一共411家,其中民營機構僅有44家,而其中IVF治療周期數超過5000個的機構約30家,而民營機構僅約3家。

除了牌照以外,輔助生殖的高門檻還體現在對于醫療機構的醫生及設備有較高的要求。

由于試管嬰兒技術水平的高低決定患者的妊娠率,而患者成功妊娠是建立輔助生殖行業口碑的重要前提,會大幅提升醫療機構的行業競爭力及市場價值。

鑒于我國輔助生殖行業仍處于發展早期階段,具備豐富經驗的醫護人員數量稀少,而培養優質醫療團隊同樣需要較長的周期與充足的資源,這些都成爲阻礙企業進入與規模擴張的因素。因此,獲取醫生資源,尤其是領域專家資源的能力,以及患者的高妊娠率,也是輔助生殖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對于港股投資者而言,把握以上輔助生殖行業公司發展的核心邏輯便不難判斷其未來的長期價值。

雖然從近期恒生醫療指數和美股XBI生科指數走勢來看,全球Biotech類型的資産已經在市場風險偏好轉移中進入深度調整周期。但在熊市之中,按照巴菲特“撿煙蒂”理論,把握企業發展的核心邏輯,便能夠在這些超跌的醫療企業中發現其未來的長期價值。待市場風向轉好,這些企業便有望率先實現價值回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