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從比特幣再破頂想到黃金角色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2944394/%E5%BE%9E%E6%AF%94%E7%89%B9%E5%B9%A3%E5%86%8D%E7%A0%B4%E9%A0%82%E6%83%B3%E5%88%B0%E9%BB%83%E9%87%91%E8%A7%92%E8%89%B2

0月21日,周四。千呼萬喚,美國首隻比特幣期貨ETF(Proshares Bitcoin Strategy, BITO)本周二終於在紐交所登場。與一些人的想法相反,BITO正式買賣後,比特幣並沒有「見光死」,出現buy on rumors, sell on facts現象,反而突破4月歷史高位,一度逼近6.7萬美元。

比特幣被視作「數碼黃金」,在監管、封殺壓力下幾經風浪再度破頂。反觀如假包換的黃金,近日雖略有起色,但仍受制於千八美元關口。自去年盛夏創歷史新高以來,金價呈反覆尋底格局,對不斷升溫的通脹彷彿全無反應,這令老畢想到一件事和一個人。

對長線投資者來說,建立一個經得起任何經濟周期考驗的多元化資產組合十分重要。美國已故投資顧問兼作家布朗(Harry Browne)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永恒投資組合」(The Permanent Portfolio),就是按照這種「全天候」思維構建的。

今時唔同往日

根據布朗的概念,投資組合應分為股票、債券、現金及黃金四部分,每個環節比重均等,配置率都是25%。重點是,四個資產類別各就各位,股票呼應經濟增長,債券應對通縮兼提供穩定收益,黃金扮演對沖通脹角色,而現金(或短期國庫票據)則提供流動性,在經濟衰退期也可加強投資組合的防守力。

這個概念覆蓋了所有經濟周期及投資者的各種需要,簡潔實用兼而有之,不僅理論上可行,放眼歷史表現,同樣經得起時間驗證。然而,俗語有云,今時唔同往日,經濟盛衰也許永恒不變,惟今天的市場環境跟布朗40年前提出「永恒投資組合」時完全不同,四個資產類別各佔四分一可否照搬,大有商榷餘地,當中又以現金和黃金最值得討論。

在零息年代,現金/短期票據配置率達到25%,即使對保守投資者而言也高得不合理。撇開機會成本不談,單是利率本身,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便存在巨大差異。

說到黃金,傳統上具備貨幣功能,買金保值乃老一輩根深柢固的觀念,惟誰亦不能否認,這種想法主要建基於信念,假如信念消退甚至消失,把多達兩成半資金押在黃金身上,對沖通脹未必有效之餘,還極可能為未來回報引入額外風險。

在下日前提到,個人對比特幣的觀點隨時間而變。必須補上一筆的是,我對黃金的看法變得更早,逐漸得出宜炒不宜揸的結論。金價十年前在約千九美元水平見頂後牛轉熊,尚可「賴」央行印鈔印不出通脹,好不容易於去夏突破2000美元再創新高,卻曇花一現無以為繼。

 

小巫見大巫

從疫魔初襲全球的2020年首季到通脹殺到埋身的今天,前後18個月,金價僅累漲約一成,莫說跟比特幣10倍升幅相提並論,即使與不具備另類貨幣功能的其他商品(commodities)比較,也是小巫見大巫【圖】。那不是十個八個巴仙的差別,相距之大令人不得不質疑,今時今日仍有多少人相信黃金能對沖通脹?

疫情爆發以來,單是美國政府推出的多輪振興經濟措施,耗資已達6萬億美元。財政刺激力度如此巨大,縱沒有供應鏈瓶頸等問題出現,通脹高於以往亦正常不過。從市場實況可見,大多數商品升勢凌厲,美股屢創新高,而比特幣則在大上大落中回報驚人,唯獨黃金對這一切反應「遲鈍」,期內跑輸幾乎所有資產。

組合管理新氣象

有一種說法是,同樣建基於信念,黃金作為「古老另類貨幣」,與經濟高度數碼化的現今世界格格不入,需求持續轉移至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沽金買Bitcoin勢頭方興未艾。果真如此,黃金角色大變之餘,投資組合管理恐怕也得與時並進,以迎合這番新氣象。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