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畢老林 現金不是王 善用成贏家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3623569/%E7%8F%BE%E9%87%91%E4%B8%8D%E6%98%AF%E7%8E%8B+%E5%96%84%E7%94%A8%E6%88%90%E8%B4%8F%E5%AE%B6

1128日,周二。兩星期前,老畢以〈貨幣基金前世今生 息口若變助撐美牛〉為題,從歷史角度探討這個近年瘋狂「吸金」的資產類別。性質上,貨幣市場基金形同現金,在股債劇烈波動時能發揮保本之效,遇上利率偏高經濟脆弱,追捧者尤多。

穩袋5厘成盲點

上世紀七十年代通脹肆虐,已故「指數基金之父」博格爾(John Bogle)曾親口承認,互惠基金之所以能在惡劣投資環境中站穩陣腳,繼而大展鴻圖,貨幣市場基金居功至偉,某程度上可說救了整個行業。

時隔半世紀,這類基金再度受到熱捧,資金流入幾乎每周都創新高,單在美國,資產管理規模已達5.76萬億美元,縱使股債回勇,似乎也搶不了貨幣基金風頭,投資者依舊享受與現金談戀愛。

歸根究柢,「雙高」(高通脹、高利率)重臨,疊加近年股債震盪嚇怕許多人,擁抱現金可以理解。然而,經濟、利率、市場皆有周期,當機遇降臨時若被眼前「高息」矇閉,死抱茄殊不作配置,那便極可能要付出沉重機會成本,穩袋5厘隨時成為投資者的最大盲點,今天且來談談海量現金對其他資產類別意味着什麼。

追蹤環球資金流向的機構EPFR統計顯示,今年淨流入貨幣市場基金的錢多達1.2萬億美元,較流入美國國債(1860億)、投資級別企債(1450億)及環球股票(1430億)金額相加還要高許多。另一邊廂,美股標普500指數年初以來累漲19%,金價升一成,高風險的比特幣更翻倍有餘,但從上述資金流對比可見,最炙手可熱的資產類別始終是現金,準確點說是能提供5厘回報的貨幣市場基金。

還看利率與經濟

有趣的是,根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的數據,去年環球股債雙殺,投資者持有現金不增反減;今年股市反彈,標指且錄得雙位數升幅,現金水平卻持續上升。假設兩者存在因果關係,似乎說明投資者傾向在熊市中低吸,牛市則拒絕高追,反映出一定程度的逆向思維。無論如何,數以萬億美元計現金停泊於貨幣市場基金,只要有一部分轉投其他資產類別,足以為市場上升提供強大動力。問題是,什麼因素方能驅使資金逆向流動,又有哪些因素對趨勢萌芽可能造成障礙?個人認為,關鍵不外有兩:一、利率;二、經濟。

 

正如前述,揸現金也可穩賺5厘息,大大削弱了投資者的冒險意欲。從誘因入手,要改變現狀,先決條件是高息環境必須改變。可喜的是,證諸經濟數據和市場動態,風向正在造就這種轉變。隨着通脹持續降溫,股市與債市都在反映聯儲局提前減息,當中股市有所謂板塊輪動,不僅強勢科技股持續受捧,其他對利率敏感的板塊如公用、房託,近期亦見觸底反彈,吸引資金回流。

聯儲局若在「合適」(並非迫不得已)情景下啟動減息周期,那便意味抗通脹成功在望,甚至大功告成,目前雖言之尚早,惟貨幣市場基金相對股債吸引力大減,投資者自會因應新的形勢作出取捨。

另覓歸宿化作彈藥

不過,「好息」並非投資者垂青貨幣市場基金的唯一原因,倘若基於對經濟深感憂慮而增持現金,那麼即使利率轉向,資金恐怕也不會輕易離開這類基金,畢竟經濟衰退風險時刻存在。1950年以來的數據顯示,減息周期啟動平均13個月後,資金流出貨幣市場基金才會明顯加快,情況未必次次一樣,但總須時間體現。

人生無常,現金能帶來安全感,為緊急狀況積存儲備大有必要。可是,長年累月把大量茄殊放進「床下底」,長遠只會損失購買力,並非智者所為。

現金不是王,善用成贏家,當息口走向開始影響貨幣市場基金回報時,資金便會另覓歸宿,只有轉化成投資彈藥,現金方能真正稱王。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