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勿一棍打死六/四組合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3612225/%E5%8B%BF%E4%B8%80%E6%A3%8D%E6%89%93%E6%AD%BB%E5%85%AD%E5%9B%9B%E7%B5%84%E5%90%88

11月13日,周一。早幾日,彭博引述德銀策略師Henry Allen指出,自從美國加息周期啟動以來,今回是債券交易員第七度押注政策轉向。不必睇第二段,已知弦外之音乃這次不會例外,博聯儲局轉鴿多半又是空歡喜一場。

回應市場多過通脹

美國經濟韌性確實「超標」,但從疫情期間額外儲蓄幾近耗盡、商業房地產深陷泥淖、房貸利率數十年來最高,一直數到中小企再融資困難,凡此種種人盡皆見,美國經濟若在聯儲局持續緊縮下終陷衰退,這就不是後知後覺那麼單純,而是政策調整姍姍來遲,明明睇到都任由衰退發生,隨時罪加一等。

決策者近期言論忽鴿忽鷹,可見患得患失,官員講話似回應市場冷熱多過面向通脹,難怪炒減息動力迅速升溫。

資產市場短期表現,取決於哪種論述佔據上風,大型投資者的倉位變動、政策預期等因素,影響力往往遠甚於估值(valuation)。然而,話分兩頭,2022年股債雙殺,催化劑雖是環球央行激進加息抗通脹,惟若非緊縮周期開始前股與債皆極度昂貴,傳統六/四投資策略(60%股票,40%債券),傷亡當不至於如此慘重。

由此足證,估值因素在一般情況下也許難以用作出入市指標,但當偏離歷史均值太遠時,不論作為短期警示抑或替未來回報設定預期,都具有重大參考價值。股債兼備的投資組合,向來是香港強積金供款人熱門選項之一,不妨從這個角度入手,一探近年飽經風雨的均衡策略是否值得重新考慮。

最差孳息率概念

以不同指標衡量估值,難免存在落差,惟參考專注於基金研究的晨星(Morningstar)統計數據,並以標普500指數代表美股、彭博美國綜合債券指數(Bloomberg US Aggregate Bond Index)代表債券,估值模型顯示,六/四組合於2021年大部分時間較30年均值高出超過兩個標準差,極端程度尤甚於千禧科網泡沫,經歷去歲股債齊瀉和今年債息震盪,目前雖仍高於歷史均值,但差距已大幅收窄至0.55個標準差,遠較兩年前吸引。所以如此,債市泡沫爆破比疫後股市波動起到更大作用。

大家也許有興趣知道,晨星基於什麼準則衡量估值。深入地看,美股採用前瞻市盈率(forward P⁄E),而債券則以最差孳息率(yield-to-worst)為評估依歸,前者愈低愈吸引,後者反之。

前瞻市盈率建基於分析員對企業盈利的估算,姑勿論準確與否,勝在容易理解,兼為增長前景提供了一絲指引,多少有助投資者往前看。反觀債市,所謂「最差孳息率」又是什麼樣的概念?

某程度上,債民較股民悲觀,這不僅體現於對經濟的展望,還涉及違約風險、利率波動以外可能影響回報的因素。舉個例,債券若設有提前贖回條款(call provisions),發行方有權於特定日期生效後,選擇在對自己有利的情況下提前贖回,一旦遇上這個局面,持有債券的回報與原先預期便會出現明顯偏差,晨星對均衡策略中債券部分的估值,正是以最壞假設為前提。

六/四組合由股、債可望此消彼長,變成兩者皆輸,不少人眼見此策略不能發揮平衡效用,索性一棍打死,認定從此無法翻身。個人認為,對待投資毋須如此情緒化,所謂路遙知馬力,一兩年「大脫腳」不足以蓋棺論定,放眼中長線才有真章可見。

均衡組合價值浮現

市場目前的基本假設是衰退臨門息口見頂,減息時機開始往前推,快至明年3月都有人估。純從估值着眼,六/四組合吸引力雖遠勝兩年前,但只是回歸較接近30年均值的水平,談不上極誘人。不過,考慮到宏觀論述對債市和大型科技股有利,而那些對經濟周期敏感的企業,盈利卻難免受壓,美股頭重腳輕勢必變本加厲。

現在加入債券,策略上有其獨特功用,均衡組合的投資價值已逐步浮現。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