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尖沙咀時裝騷勢成國際盛事 為何 LV 選擇了香港?

 https://hk.news.yahoo.com/%E5%B0%96%E6%B2%99%E5%92%80%E6%99%82%E8%A3%9D%E9%A8%B7%E5%8B%A2%E6%88%90%E5%9C%8B%E9%9A%9B%E7%9B%9B%E4%BA%8B-%E7%82%BA%E4%BD%95-lv-%E9%81%B8%E6%93%87%E4%BA%86%E9%A6%99%E6%B8%AF%EF%BC%9F-091841278.html

Louis Vuitton 今晚將在尖沙咀星光大道舉行首場初秋男裝系列時裝騷,預計到時全球巨星雲集,將會是國際級盛事,活動亦反映 LV 作為國際品牌對香港市場的重視。大約半年前,業界仍盛傳 LV 會逐漸放棄香港市場,如今 LV 行政總裁 Pietro Beccari 則表明,對香港的「復興」有信心。有分析認為,雖然香港近年受政治因素、移民潮等打擊,但本地對奢侈品的消費力仍不能忽視。

半年前傳 LV 逐漸放棄香港市場

大約在半年前,業界仍盛傳 LV 正逐漸放棄香港市場。《彭博社》今年 4 月引述知情人士指,LV 認為香港已失去優勢,因此計劃在將資源轉投上海、成都、廣州、深圳等城市,而部分集團的高層亦已經被調往內地。

《彭博社》當時的報道指,2019 年的社會運動開始令遊客對香港卻步,加上之後疫情的進一步打擊,令到香港不少零售業開始倒閉。知情人士指,LVMH 集團認為香港在疫後的恢復速度,比其他大灣區城市慢得多,而且愈來愈多的中國消費者選擇留在國內購物,預計這個趨勢將持續下去。

LV 行政總裁:非常相信香港復興

不過今次 LV 選擇在香港星光大道辦大騷,似乎反映集團對香港的態度有所轉變。

據了解,今次 LV 選擇在香港辦時裝騷,其中一個原因與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鄭志剛有關。鄭志剛與 Louis Vuitton 男裝創意總監 Pharrell Williams 早已相識,他 6 月開始已為港府及 Williams 穿針引線。而 Williams 亦鍾愛香港維港夜景,最終促成與港府這次合作。

星光大道的業權屬康文署所有。政府 2004 年起委託新世界旗下星光大道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委託期明年4月屆滿。

LV 行政總裁 Pietro Beccari 日前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稱仍然相信香港作為區域樞紐的重要性。他形容香港正在迎接第二個次青春(second youth),「我非常相信這座城市的復興」。他稱與 Pharrell Williams 都希望為亞洲做一些事情,「而香港出現在我們心中,並且閃閃發光,所以這些因素的結合促使我們在香港舉辦了一場演出。」

在時裝業內具權威地位的《The Business of Fashion》(BoF、 時裝商業評論),日前發表一篇文章,分析 LV 選擇在香港開時裝騷的原因。

香港人均奢侈品消費冠絕全球

《BoF》指出,香港以國安法打擊民主運動,大量香港人移民,不少的外國人才亦決定離開香港,令香港的形象及經濟受損。但 LV 仍然決定在香港開騷,背後當然有明確的商業計算。

報道指在不久之前,香港仍佔全球奢侈品銷售額 5%,地位足以和巴黎相提並論。雖然如今情況有變,但香港仍然是奢侈品零售的重要地方。今年 8 月的數據顯示,香港人均奢侈品消費冠絕全球,超越瑞士和阿聯酋。

《BoF》的分析認為,香港仍然有強大而緊貼潮流的客戶群,不少已經是第三、第四代的奢侈品買家,接觸大品牌的時間遠遠長於內地消費者。品牌仍然需要培養這些寶貴的客戶關係,「如今透過舉辦大型活動,品牌可以在香港近年來陷入困境的情況下,提升與本地VIP客戶的關係」。

呂梓毅 沿圖論勢 四大因素支持 金價睇2700美元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3624643/%E5%9B%9B%E5%A4%A7%E5%9B%A0%E7%B4%A0%E6%94%AF%E6%8C%81+%E9%87%91%E5%83%B9%E7%9D%872700%E7%BE%8E%E5%85%83

2023年11月30日 

呂梓毅 沿圖論勢

四大因素支持 金價睇2700美元

港股繼續探底,恒指17000點大關再度陷落,整體表現乏善足陳。不過,昨日亦有跌市奇葩,金屬板塊逆市錄得約0.42%升幅,主要因為金價造好。11月中旬開始,黃金價格明顯重拾升浪,近日更重返每盎斯2000美元之上,現貨金價昨曾高見2052美元,迭創逾半年新高,再次進逼近年徘徊區頂部位置(約2070美元),後市發展是否仍然值得憧憬呢?還是反彈又近尾聲呢?

突破後宜調整策略

筆者過去兩年對金價前景相對樂觀,投資策略是逢低收集,作中長線持有,此看法依然不變,只是這輪走勢若能成功向上突破頂部,相信日後可以趁低收集的機會將較少;或要採取「追勢策略」(Trend Following),以捕捉金價隨後的升浪。

無論如何,金價後市發展的關鍵,還是要看這輪攻勢最終能否突破當前頂;若從宏觀、資金流向、技術走勢幾個角度來看,即使今次未能攻破2070美元重要阻力,前景依然樂觀,以及存在不少憧憬空間。

「死敵」實質利率回落

首先,是實質利率和美元滙價。某程度上,金價有兩個「死敵」:高實質利率和強美元,前者影響尤其顯著。若以2006年至去年第三季較長歷史角度看,實質利率與金價的走勢大致呈逆向,關連系數高達-0.9的極高水平。惟近年兩者關係相對鬆散,今年第二、第三季金價走勢反覆偏軟的表現,某程度上是受到實質利率(及美元滙價)持續攀升的左右【圖1】(實質利率為逆向座標)。

 

隨着美國通脹數據自去年下半年見頂後輾轉下滑,大大紓緩了通脹壓力,加上市場開始炒作聯儲局加息周期完結,甚至明年上半年將開始減息,債息和美元滙價因而承壓,實質利率由高位回落,間接造就金價近日有不俗的升幅。

由於美國加息周期已暫告一段落,加上不斷發酵的減息預期,相信未來一段時間(半年?)將持續困擾美元和債息,間接為金價繼續企穩締造相對有利的條件。

其次,是美國國債作為央行儲備和避險工具的角色呈淡化跡象。美國聯邦政府多年揮霍無度,未償還國債佔GDP比率已攀升至1.2倍的高危水平;同時,財赤急速惡化,利息開支飆升(去年利息開支約達1萬億美元,相當於個人課稅收入45%),日後國債供應因而激增(「債冚債」),令不少投資者及央行對投資美債,甚至長期持有美元作儲備貨幣存有戒心。多國央行近幾年開始積極吸納黃金,不斷減持美國國債,即更換央行儲備組成成份。

多國央行持續增持

事實上,去年和今年首3個季度,全球央行分別增持1081.9799.6公噸黃金;同時外國投資者(包括央行)持有的美債,僅過去7個季度便縮減了4261億美元【圖2】。

 

值得留意的是,10月上旬哈馬斯突襲以色列,曾觸發一輪資金流向避險資產,但從當時價格走勢來看,流入美債避險資金卻未見十分積極,反而當時金價相對堅挺。這現象究竟是個別事件?還是美債避險工具的角色淡化呢?相信還有待觀察和確認,若屬後者,美債前景將蒙上多一層陰影。

第三,就是下一波金價爆升的動力。從黃金ETF資金流向來看,最新淨流入金額只有5200萬美元(20日累計數字),有別於以往金價大升浪期間淨流入金額動輒達數十億甚至過百億美元的盛況,反映投資者尚未確信金價升浪會持續【圖3】。投機性期金淨倉數目都有相類似情況,即炒家期金倉位部署及未平倉合約數目,尚未算達到異常高漲的位置,這或許與之前預期聯邦基金利率「Higher for Longer」有關,投資者不願積極部署好倉。

 

ETF及期貨倉位或成助力

話雖如此,正因為這緣故,若然金價稍後可以順利突破近幾年來的重要徘徊頂部位置,即約2070美元,意味金價出現一輪突破性走勢,那麼,該批黃金ETF和期金的投資者,可能須加倉。屆時這股購買力很大機會成為下一波推升金價的新動力。

最後,技術走勢上,金價月線圖正營造杯子及杯柄形態(Cup with Handle),目前已運行至杯柄位置。杯柄頂頭阻力,亦即近年徘徊區頂部約2070美元左右【圖4】。換言之,黃金這輪發展若能順利突破此重要阻力位置,意味金價將重展新一輪升浪。前述黃金ETF資金流向,以至期金的加倉部署,會觸發一輪買盤,並帶動金價造好。純粹以走勢形態量度目標幅度角度看,相當於杯子深度推算,意味金價這一波的突破,很大機會上試2700美元。

 

總括而言,隨着聯儲局加息周期近尾聲,市場甚至預期明年啟動減息行動,令近日美元和美長債息走勢徐徐向下,間接利好金價回升。此外在美國政府連年財赤和量寬的衝擊下,近年投資者對美國國債的投資信心明顯削弱,央行這兩年以來更積極增持黃金儲備,今次轉變對金價中長期走勢有着重要的影響。

現時金價正在杯子與杯柄走勢形態內運行,已升抵近年徘徊區頂部(亦即杯柄頂頭阻力),如果後市順利向上突破,由於投機者期金倉位部署尚未算十分擠擁,資金流入金市(ETF)也未算積極,會觸發投資者加倉,間接成為金價下一輪升勢的助燃劑。

無論如何,純粹從杯子及杯柄形態技術走勢看,假如金價順利突破目前阻力,量度目標預示最終挑戰2700美元,甚至更高位置(當然不代表一年內有如此巨大升幅)。

信報投資分析研究部

ericlui@hkej.com

 

(編者按:呂梓毅《港股追勢36計──入市必讀重要指標》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高天佑【新聞點評】阿里唔爭氣 芒格留遺憾

 https://hk.news.yahoo.com/%E6%96%B0%E8%81%9E%E9%BB%9E%E8%A9%95-%E9%98%BF%E9%87%8C%E5%94%94%E7%88%AD%E6%B0%A3-%E8%8A%92%E6%A0%BC%E7%95%99%E9%81%BA%E6%86%BE-193000201.html

巴郡副主席芒格(Charlie Munger)以99歲高齡逝世,這位傳奇投資者為人津津樂道,卻在晚年留下一個小小遺憾,就是自2021年起押重注買入阿里巴巴(9988.HK)股票,視之為投資生涯最後一擊,豈料至今賬面慘蝕55%,他形容為畢生「最大錯誤之一」。這趟老貓燒鬚經歷,是否證明「價值投資」在中國注定水土不服?其實未必,這宗案例更大程度上關乎一位90多歲老人家,對於「能力圈」範圍外的外國政治商業環境以及瞬息萬變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掌握得未夠透徹,值得價值投資學派的徒子徒孫們引以為鑑。

芒格除了是巴郡副主席,他生前還是另一家上市公司每日期刊(Daily Journal Corporation)的大股東兼主席。相對來說,巴郡的投資決策牽涉主席畢非德及其他基金經理的參與,因此外人很難從中具體窺探芒格的投資戰績及理念。而每日期刊一方面營運財經資訊本業,旗下還設有一個股票組合基金,雖然規模不算大,但全由芒格「揸fit」話事,充分反映其投資思維。

長話短說,每日期刊於2021年第一季首次染指在紐交所掛牌的阿里巴巴(BABA)股票,當時合共買入約16.5萬股,均價220美元,斥資約3637萬美元。後來阿里股價持續回落,每日期刊卻不斷「撈底」溝貨,在同年第三季再斥2413萬美元,以均價176.5美元買入約14萬股。到了第四季,該公司更重槌豪擲4282萬美元吸納30萬股,均價已降至142.7美元。

愈跌愈買 蟹貨賬面蝕逾五成

綜觀每日期刊在2021年對阿里股票「愈跌愈買,愈買愈多」,合計掃入超過60萬股,斥資共約1億美元,持貨平均每股成本約172美元。截至2021年底,阿里已成為每日期刊第三大重倉股,佔整個投資組合約28%市值,僅次於芒格其餘兩大愛股美國銀行(40%)和富國銀行(30%)。

選擇在螞蟻上市失敗之後押注阿里巴巴,芒格曾經解釋他掃貨的理由,首先是因為看好中國經濟前景,坦言「相比起沃倫(畢非德),我對中國更有好感」。其次,他認為中國企業的估值已十分低殘,遠較美國公司具吸引力。最後,芒格看好阿里在中國電商市場具有領先競爭優勢,將能有效受惠於中國長遠經濟增長。

豈料話音剛落,阿里股價繼續跌跌不休,令芒格也產生自我懷疑。及至2022年首季,每日期刊決定大幅減持30萬股阿里,交易均價110美元,相比起平均持貨成本(172美元),一年之間慘蝕超過三分一。該公司迄今仍持有餘下約30萬股阿里,而阿里股價最新報77美元,意味每日期刊手上的蟹貨賬面虧損達55%。受累於這宗失敗投資,每日期刊股票基金的淨值亦由原本(買入阿里前)約2億美元,到現在縮水至約1.6億美元。

跨出能力圈「老貓燒鬚」

今年2月,芒格最後一次出席每日期刊股東會時,承認投資阿里是他畢生最大錯誤之一(one of the biggest mistakes I ever made)。他坦言最主要是錯判了阿里的商業定位,當初看好其在中國互聯網行業擁有領先優勢,但後來逐漸發現,阿里本質上仍是一家「該死的零售商」(they're still a god-damned retailer)。

換句話說,芒格生前最後一次大手筆投資遇挫,不免留下少許遺憾。部分人認為,就連這位一代宗師也在中國股票上「老貓燒鬚」,豈不證明「價值投資」在中國注定水土不服?但實際上,每日期刊於2021年首季買入阿里之際,相距螞蟻集團IPO煞停已超過一年,當時中國政府對互聯網行業的整頓已近尾聲。及後阿里股價持續疲弱,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仍受政治因素困擾(例如因制裁問題取消分拆雲業務上市),惟更大程度是自己「不爭氣」,尤其在中國電商市場上,其霸主地位日益受拼多多、抖音(直播帶貨)等競爭對手蠶食。

舉例說,隨着第三季業績亮麗,拼多多近期股價大反彈,市值超過1800億美元,跟阿里此消彼長;本港時間昨晚深夜,拼多多在美股市場的市值一度首次超越阿里。拼多多能夠後來居上,除關乎該公司執行力強勁,同時受惠於中國「消費降級」趨勢,皆因在經濟低迷下,人們日益精打細算,所以主打「劈價」的拼多多比起相對「高大上」的阿里更受歡迎。換個角度看,芒格當初買的若是拼多多而非阿里,現今即使未必大賺(拼多多目前股價跟2021年相差不大),起碼毋須「慘蝕」。

值得留意,畢非德和芒格向來強調「能力圈」,意思是不去沾手自己不熟悉的投資範疇。那麼芒格作為長居美國的90多歲老人家,對於中國的政治商業環境有多了解?上文提到,芒格後來發現阿里其實是「該死的零售商」,這是否意味他對電商模式的掌握根本不夠透徹?在此情況下,芒格押重注於作為中國電商企業的阿里,是否跨出了自己的「能力圈」範圍?

無論如何,正如「千古一帝」康熙在晚年也有失策之舉,年齡實在是任何人很難避過的障礙。不過芒格畢生投資戰績肯定瑕不掩瑜,所謂「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一位投資高手的失敗案例亦可作為教材,有助後人引鑑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