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疫表現一直優秀的越南,2021年曾因Delta病毒而短暫受挫,但去年年末開始,越南經濟開始恢復,出口貿易成績亮眼。根據越南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越南3月份出口額為347.1億美元(約2272億元人民幣),超越3月份深圳出口貿易額,引發內地網民討論。《第一財經》中科大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副會長陳經指出,網民的發現「遲到了。」越南的出口額早已超過深圳,這並不是今年才出現的現象。他表示,不需太過恐慌,中國和越南在產業鏈上並非是競爭關係,更多的是互補。兩地的人口和產業結構更大不相同。《第一財經》指出,今年第一季度,越南手機及零部件、電子產品、電腦及零部件的出口額超273億美元,已接近去年半年的出口水平(全年為575.4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ADB)駐越南代表處首席代表傑弗里斯(Andrew Jeffries)表示,在疫情和全球地緣政治波動的背景下,全球投資流量有所減少,但流入越南的外國投資資金很可能將會逆勢增長。日前,CNN以「外資正拋棄中國,俄烏戰爭是最後一根稻草」為題,文中提到地緣政治、封城和美國升息等因素,加速外資離開中國市場。反觀越南卻吸引許多國際製造商前往。除了原先就佈局的三星、Intel、LG 等國際品牌之外,也有越來越多電子產品製造商疫情後到越南佈局,例如立訊精密、和碩、歌爾等,預計將越南打造成他們的生產基地。
據越南媒體報道,4月初,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與日本歐力士集團,通過越南當地合作夥伴萬盛發集團,會見越南胡志明市市長潘文邁,共同商討在胡志明市的投資事宜。《第一財經》採訪中科大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副會長陳經,他指出,以電子類產品而言,越南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組裝基地,而不是生產基地。這一點體現在貿易數據上,貿易額雖然大了,但工業增加值卻很低,主要的利潤仍然掌握在外國廠商手中。出口額超越深圳並非新鮮事越南吸引外資投入,出口表現亮眼,內地網民更發現越南三月的出口額已經超越深圳。根據越南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越南3月份出口額為347.1億美元(約合227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8%;而深圳海關的數據顯示,3月份深圳出口貿易額約為1200億元,同比下降14%。陳經則解釋,「事實上,越南出口額早已超過深圳,這並不是今年才出現的現象。」他指出,這一比較沒有考慮到兩地的人口和產業結構大不相同,此外,中國和越南在產業鏈上並非是競爭關係,更多的是互補。
《第一財經》報道提到,據陳經介紹,國際產業鏈重構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出現。越南因為勞動力成本低廉,且製造體系相對可信,承接部分產業的輸出,比較突出的是紡織業和電子組裝行業。在這十幾年間,越南的發展並沒有影響到中國的就業,中國的出口外貿依然高速增長。陳經強調,產業鏈重構促進了中國和越南之間的貿易關係發展。越南從中國大量進口原料或零部件,進行組裝出口。據中國海關統計,2021年中越雙邊貿易額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達2302億美元,按美元計同比增長19.7%,按人民幣計同比增長12%。中國對越順差在450億美元左右。中國保持為越南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場,越南也保持中國在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
越南製造的商品在不斷升級,今年第一季度,越南的手機及其零件出口額已經接近150億美元。越南電子產品出口額的快速增長,不禁讓內地相關行業人士產生了一些焦慮和危機感。但陳經認為,不須慌張。他指出,越南外貿當前還處於組裝出口的模式,「附加值很低,價值依然掌握在外國廠商手中,本土企業實力弱小,未來能否升級,還有待觀察」。陳經表示,產業升級需要長期的規劃,並不是水到渠成那麼簡單。越南重症率低 重新開放邊境 旅遊業復甦4月26日,越南報告新增本土確診病例8431例,新增死亡病例8例。雖疫情持續,但重症率低。外貿和製造業蓬勃發展,越南國內旅遊業也逐步回暖。越南日前也迎來勞動節,許多飛往旅遊目的地的航班和火車票預訂一空。
隨著疫苗接種率的提高和疫情的常態化,越南經濟自去年第四季度開始企穩恢復。在今年,出口行業將繼續成為越南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除了電子類產品外,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業和木材行業也有很好的表現。不過越南經濟仍有一項隱憂,近來越南各地的工人不滿情緒加劇。他們主要的訴求是薪水不足、加班時間過長、核酸檢測不夠頻繁、新冠陽性員工不予隔離等問題。不過《第一財經》指出,多數經濟專家仍預測,越南在2022年第二季度經濟復甦可能會更加強勁。亞洲開發銀行預測,2022年的越南經濟增長率約為6.5%。儘管受到新冠疫情暴發的影響,越南2020年的GDP增速仍高達2.91%;2021年,越南年中遭遇Delta變異株重創,全年GDP依然增長2.58%。值得關注的是,越南3月15日宣佈開放對國際遊客重新開放邊境,全面恢復國際旅遊活動,此舉也將幫助國際技術管理人員回歸,對越南製造業有幫助。據了解,在疫情前的2019年,旅遊業佔越南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2%,全年接待國際遊客超過1800萬人次。2022年,越南政府一直希望推動旅遊業復甦,彌補過去兩年的損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