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12萬億元救市

 https://hk.sports.yahoo.com/news/%E6%96%B0%E8%81%9E%E9%BB%9E%E8%A9%95-12%E8%90%AC%E5%84%84%E5%85%83%E6%95%91%E5%B8%82-191600919.html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召開多達10萬官員參與的「穩經濟大盤」視像會議,坊間統計他提及的措施總共可帶動約1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資金,規模比2008年震撼全球的「4萬億元救市」大兩倍,似乎備受憧憬。然而,所謂「12萬億元」多屬虛數,況且中國GDP已較2008年擴大近3倍,內外環境未可同日而語,基建投資亦面臨邊際效益遞減,因此不宜期望今趟救市可有當年「打補針式」立竿見影效果,必須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

「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上周三召開之後,新華社發布了約1000字新聞稿,提到李克強強調,要在5月底之前出台「六方面33條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實施細則。據坊間統計,涉及具體金額數字的措施包括:

一、全年退稅總額約2.64萬億元;二、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新增再擔保業務1萬億元,支撐企業融資5萬億元;三、發行3000億元鐵路建設債券;四、今年專項債規模擴大至3.65萬億元,支持新型基礎設施,8月底前要用完,並將提前下達2023年專項債約2萬億元;五、向航空業發放1500億元應急貸款,並支持該行業發行2000億元債券;六、中小微企、個體戶、特困行業緩繳社保供款約3200億元;七、減徵乘用車購置稅約600億元。

上述措施加起來,合計可得出大約12萬億元規模,實屬天文數字。作為比較,去年中央財政收入和支出分別為9.1萬億元和12萬億元,今趟「救市」相當於把中央財政支出「翻一番」,可算驚人,亦反映中央決心「穩經濟大盤」。

多屬「虛數」 刺激作用間接

惟不少人留意到相關措施金額多屬「虛數」,例如透過國家融資基金新增1萬億元再擔保業務,期望帶動企業5萬億元融資,這意味當中4萬億元依賴現有信貸市場,且大前提是企業有意欲及條件去借錢。至於退稅總額約2.64萬億元,則只有近年曾經交稅的企業方可受惠,對經濟的刺激作用較為間接。

七除八扣,新一輪措施最重磅始終在於基建方面,包括今年專項債規模擴大至3.65萬億元、提前下達明年2萬億元額度、發行鐵路建設債券3000億元等,合計達到5.95萬億元,約佔「12萬億元救市」一半份量。這些基建工程由政府牽頭推動,毋待市場主體運轉,預料可取得直接效果。

實際上,2008年應對環球金融海嘯的「4萬億元救市」,同樣有賴於基建發力,大興土木建高鐵、高速公路、機場、光纖網絡、電網等設施,不但快速提振經濟反彈,還為中國經濟隨後10多年發展提早打好根基。儘管當年澎湃救市不無副作用,造成過度投資、資源浪費、債台高築等問題,但整體上被視為「利大於弊」,及時支撐中國經濟之餘,對於全球經濟在金融海嘯後順利復甦亦功不可沒。

經歷過此一輪大水漫灌,全國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備,高鐵、公路、機場等「應有盡有」。反過來看,這也為今趟救市帶來難題,就是還有什麼可以興建?國務院會議提到「新型基礎設施」,涵蓋5G基站、特高壓電網、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範疇。

此外,中央當局早前出台《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意味將把基建「下沉」到縣城。不過縣城人口密度較低,「新基建」成熟需假以時日,於是今浪基建投資難免面臨邊際效益遞減,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未必可與2008年相提並論。

再者,雖說「12萬億元」這個數字較當年的「4萬億元救市」高出兩倍,惟相隔十多年,中國GDP去年已達到17.77萬億美元,較2008年(4.59萬億美元)擴大2.9倍,基數顯然大不同。

時勢艱險 一兩招難壯膽

而且,中國經濟在2008年仍處於快速上升軌跡,中外關係堪稱1949年建政以來最好時期,只是突如其來的外部事件(金融海嘯)打亂了發展勢頭,中央當局透過「4萬億元救市」振臂一呼,傳達震撼彈訊號,很快令市場主體及國際投資者重拾信心,「在經濟困難面前,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這句名言,正是來自當時的總理溫家寶。

反觀目前,中國經濟經歷若干年放緩,尤其近年中美打貿易戰、新冠疫情爆發、地緣政治摩擦、國內監管風暴等事件,令市場主體和投資者信心搖搖欲墜,讓他們重新「壯膽」須花費更多工夫和時間,單靠一兩個政策訊號恐怕未夠。

總的而言,「十萬人大會」反映當局有決心穩住經濟大盤,工具箱亦有足夠政策儲備,可謂「有心有力」。但今天的環境相比2008年變化很大,各界不宜期望最新回合救市可如當年取得立竿見影效果,須做足心理準備「打持久戰」,實事求是、穩打穩紮,方可望順利走出困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