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5日 星期四

【電車世代】從拜騰破產危機說起:中國電動車逐漸浮現「產能過剩」現象 02845 中國電動車ETF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4410-china-electric-vehicle-industry-is-gradually-emerging-the-phenomenon-of-overcapacity

 

拜騰事件倒閉危機一出,不只讓人擔心起鴻海 MIH 的未來走向,同時也讓中國電動車產業生氣蓬勃表面下的隱憂急速浮上。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評論

今年七月,才在年初加入鴻海 MIH 的中國電動車新創拜騰(南京知行)突然身陷破產危機,被軟體供應商「上海華訊網絡系統」向法院請求啟動破產程序。雖說拜騰正在努力尋求和解,截稿為止還未正式進入破產程序。

拜騰創立於 2016 年,前身「和諧富騰」還有鴻海、騰訊的血統,也曾與蔚來、理想、小鵬齊名被視為中國「新造車勢力」的明星公司之一。拜騰兩位大名鼎鼎的德國創辦人 Carsten Breitfeld、Daniel Kirchert 一位是 BMW「i8 之父」、一位則是服務過 BMW、Infiniti 投身中國十幾年的車業管理精英,甚至後來還被一汽集團、寧德時代投資入股。

拜騰至今已經募資過 4 輪資金,總募得 84 億元人民幣,一月拜騰也才準備跟鴻海 MIH 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將全力在 2022 年 Q1 讓第一款量產車 M-Byte 生產落地,不料到了 7 月傳出將被一汽接管並被告上法院。一瞬間明星光環慘淡無光,隨後有更多的內幕被揭露出來,除了不符成本地花費巨資在工廠產線與元件研發上,甚至還被爆出,北美辦公室一年光花在採購零食就要用上 700 萬美元。

中國是現在全球最大的單一國家電動車市場,2020 年電動汽車總交付量約有 117 萬輛(歐洲整體為 140 萬輛),同比成長 12%。在上一篇專欄【全球主要市場電動車銷量將在 2033 超越油車】我們曾經提到,許多歐美的分析報告都十分看好中國電動車發展遠景,市佔成長速度將只略遜歐洲,並比美國還早完成電動化;但拜騰事件倒閉危機一出,不只讓人擔心起鴻海 MIH 的未來走向,同時也讓中國電動車產業生氣蓬勃表面下的隱憂急速浮上。

簡單一言以之,中國電動車產業現在陷入「熱錢太多,但產能也大幅過剩」的狀況。如果只計算開發、設計和組裝等核心一級公司,目前中國約有 500 家公司電動車企業;但如果擴大到二級、三級,中國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可高達 7.3 萬家。其中上面有提過的蔚來、理想、小鵬都已各自登陸那斯達克獲紐約證交所,而「新龍頭」比亞迪市值更是在這幾天內攀升至 8000 億人民幣新高,如果你只看上市櫃股票表現,中國電動車可說呈現一片榮景。

但相較於活躍於資本市場的一線車廠熱鬧非凡,中國官方在稍早就察覺了異樣,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就曾在 2021 年 1 月的電動車論明確指出,「新能源汽車存在盲目投資、無序發展等問題,必須遏制盲目上馬新能源汽車項目」;而年初江蘇省發改委發表的《關於切實加強汽車產業投資項目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的通知》報導,警告江蘇省電動車公司有著產能過剩問題,其中也有拜騰的名字。

iStock-999934732
Photo Credit:iStock
中國官方已經察覺產能過剩的問題。

若先不只看電動車,中國光是整體汽車業就普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根據南華早報的報導指出,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 2020 年底時中國汽車產能使用率為 48.5%,遠低於 2017 年的 66.6%;而中國造車重鎮,也是拜騰所在地的江蘇省,2020 年汽車產能利用率更只有 33.03%。換算成銷量的話,中國去年一共可以造超過 5000 萬台車,但銷售額只有約 2531 萬台。

這種整體「產能過剩」雖對一線車廠衝擊相對來說沒那麼可怕,但後續所引發的擠壓效應對二、三線車廠卻相當明顯,根據陸媒指出,像前途、敏安、楓盛等獨立電動車公司,工廠建成後的產能利用率居然不到 5%;而上述事件主角拜騰更不用說,創業 5 年至今連一台車都沒造出。

過去幾年的過度投資熱確實是造成中國電動車——尤其是二、三線產能過剩的主因之一,在數年前熱潮正興起時,有許多的個人投資者或創投紛紛以「軟體造車」的思維向電動車砸入熱錢,電動車新創也像軟體新創一樣,想從比油車更簡單、成本更低、也更倚重軟體的造車紅利中,不斷募資擴充產能。

但跟軟體、網路、SaaS 業不同的是,汽車製造本質上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就算是造電動車,單單要靠幾十億人民幣募資、補貼戰,就想打造一個新的汽車工廠和品牌也非常困難。另外和電動車的上游——電池產業狀況也類似,2020 年全球電動車電池產能利用率非常低,只有 26.5%;但高階電池廠可以有 40-80% 的水準,這種高階企業拼命擴充產能,但低階廠商產商發生產能量過剩的現象,連動拉大了中國電動車新創的差距。

這確實會讓人想起中國各種新興產業一次又一次的泡沫,早年有數以百計的外送 App,最後好不容易養出美團、 餓了吧等巨頭;近年則是有造成一個又一個單車墳場奇景的共享單車。的確,跟外送 App、共享單車,或是會影響金融秩序的 P2P 平台不同,電動車是受到中國官方欽點,名列在「十四五規劃」用以挑戰未來全球政經影響力的重點產業,其發展潛力與決心不可否認。

我們可以預期,未來在產能過剩引發的泡沫之後中國電動車會有一波倒閉或整併潮,但在那之後又會有新一波無論在技術、價格與生產能力極具競爭力的中國電動車廠挑戰世界;不過從長期來看,電動車科技發展會急速往資通訊產品靠攏,但美中貿易戰架構也會讓中國以外的市場擔心電動車是否也有搜集情資、個人隱私的問題,而造成中國電動車進入歐美市場不易的隱憂。

核稿編輯:Mia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