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畢老林: 中資科網碰不得? 英股賤賣有啟示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2896838/%E4%B8%AD%E8%B3%87%E7%A7%91%E7%B6%B2%E7%A2%B0%E4%B8%8D%E5%BE%97%3F+%E8%8B%B1%E8%82%A1%E8%B3%A4%E8%B3%A3%E6%9C%89%E5%95%9F%E7%A4%BA

8月29日,周日。傑克森霍爾(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曲終人散,大龍鳳做完,不知各位有何感想?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演說的兩大重點,一為年底啟動縮減購債恰當,二為收水與加息不能混作一談,口徑跟7月議息紀錄並無絲毫差異,就是不把具體收水時機挑明。

若說在Jackson Hole打頭陣的三位地區聯儲揸弗人輪流放鷹,加強了市場對「收水路線圖」提前出籠的預期,那麼鮑公這番致詞便是徹頭徹尾的反高潮,市場樂得當他「放鴿」來炒,美股再度破頂,債息、美滙顯著回落,連金價亦借勢重越千八美元關口。

不得不問一句,決策者密集式發表意見,個別官員如達拉斯聯儲銀行總裁卡普蘭,數天內立場忽鴿忽鷹,到底真的有助促進局方與市場溝通,抑或適得其反無風起浪,製造波動讓炒家低買高走?

另覓樂土瀟灑撤離

感謝同文方立祺周末回應拙作〈從港美股市際遇看機會如何「跌」出來〉。記得方兄講過,中美兩大經濟體神仙打架,外資選擇多,可以灑脫地撤離中港資產,然而資金貪婪,「水位」足夠便會回流。

事實的確如此,內地監管整頓無孔不入,共富政策顛覆了企業賴以高速增長的商業模式,機構大戶放眼全球,面對眾多不明朗因素,撤離中港另覓樂土並非怎麼難做的決定。老畢靈機一觸,想到大不列顛2016年公投脫歐後英國股市的際遇。本地投資者大都聚焦中港美三市,英國雖是主要成熟市場之一,但除非有着某種個人聯繫,比如已移民或準備移民,本身又是投資者,否則不會特別留意當地股市。

英股實際境況自然不能跟中港相提並論,惟從風險難以評估因而碰不得(uninvestable)這點着眼,纏擾英國多年的脫歐鬧劇、外資態度以至最新部署,與眼下中港形勢不乏共通點,今天就跟讀者談談英股賤賣的啟示。

資產管理公司施羅德(Schroders)最近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發現自2015年底至今,環球投資者在英股的配置比率劇降近半。研究又引用Refinitiv Lipper數據指出,從2016年6月英國公投脫歐到現在,累計多達25%國際資金撤離當地股市,很大程度上導致英股過去五六年顯著跑輸其他主要市場,落後幅度為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以來所未見。

大家可能會問,英股充斥着資源、銀行等舊經濟產業,在新經濟當道的今天,富時100活脫就是一個「價值股指數」。國際資金捨棄英國,會否跟價值難敵增長這個大趨勢有關,不能一股腦兒歸咎脫歐?

從指數層面出發,此說講得通,但施羅德提及非常重要的一點,足以證明外資無差別性瘋撤,企業質素再好、前景再佳,只要上市地是大不列顛,資金也會視而不見,除了極少數例外,英股大折讓適用於所有行業和板塊。

舉例說,管理水平公認出眾、網購業務有聲有色、發展勢頭良好的服裝零售商Next,在分析員眼中集種種優厚條件於一身,可是綜合各項估值指標,Next相對歐美主要對手折讓仍達30%。

好公司大平賣

其他英國優質企業(施羅德合共列舉了十家)情況如出一轍,包括Legal & General、Breedon、Sage Group等。結論是,除了「英股勿碰」外,實在想不出好公司長期大平賣的合理解釋。

值得讀者注意的是,英股近期有「鹹魚翻生」跡象,不少跟進資金流向的調查,不約而同反映外資對英股重拾興趣,個別指標更顯示機構大戶持倉處於七年來最高水平。

英國脫歐已成事實,持續多年的嚴重內耗可望告一段落,下次大選還有好幾年才舉行,該國政治相關風險反而低於德法等步入重要選舉周期的歐洲大國。

此刻回想,在約翰遜拜相之前,脫歐孰軟孰硬彷彿成為大不列顛「唯一」政經議題,英股在全球市值佔比僅5%,外資犯不着為單一市場傷透腦筋,大手減持甚或一刀切,遠勝於承受脫歐爭議沒完沒了引發的風險。如今塵埃落定,不明朗因素大減,自然有助吸引資金回流。

過去幾年,機構大戶不願意在英股身上浪費時間,惟換個角度看,沒有脫歐這場世紀大龍鳳,好公司估值也不可能長期低迷,為耐性過人之輩提供擇肥而噬的難得機遇。

契媽變陣撤而不棄

還是方兄說得好,股票大跌是機會,動能十足也是機會,鹹魚青菜各有所愛,當中並無對錯之分。沿此路進,今天的中概尤其科網股,就如過去幾年被外資視為「碰不得」的英股,為價值投資者帶來人棄我取良機,至於守多久市場始還企業一個公道,自然要考驗股民心理質素,熊市搵食哪有這麼輕鬆容易。

話時話,「科技女股神」伍德(Cathie Wood)清倉中資股後極速翻兜京東(09618),動作快得有點不可思議,但「契媽」此番變陣應戰,圍繞百貨、物流等領域重點整合資源,對中國「撤」而不棄,背後思維跟深受優質英股價值吸引的國際資金異曲同工。

相比之下,美股猶如受強大動能驅策的市場,簡單買入標普500指數基金,十多個巴仙持續compound十幾年,盲毛都可發到變「豬頭」。

鹹魚青菜各有所愛,往績不能保證日後回報,未來十年誰主浮沉,無人說得準。何妨像方兄那樣分散押注,試圖左右逢源?

 

 

2 則留言:

connie tsum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connie tsum 提到...

https://www.hkpropertiesnews.com/post/本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將跟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