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畢老林: 誤打誤撞賺到笑 與時並進大茶飯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2653037/%E8%AA%A4%E6%89%93%E8%AA%A4%E6%92%9E%E8%B3%BA%E5%88%B0%E7%AC%91+%E8%88%87%E6%99%82%E4%B8%A6%E9%80%B2%E5%A4%A7%E8%8C%B6%E9%A3%AF

12月3日,周四。投資世界近日有個話題逢人皆講,那就是新舊經濟強弱互易,板塊輪動呢鋪嚟真。一方面,新冠疫潮愈演愈烈,連香港也爆發第四波,勢頭之猛超乎想像,歐美更須局部封城抗疫,單論here and now,情況從未如當下般令人擔心。另一邊廂,疫苗喜訊接二連三,英國最快下周開始接種,投資者樂於放眼明年勁炒復甦,帶動周期/價值股大翻身,華爾街破頂固然不是新聞,恒指上月急升後亦未見太大調整壓力。

事後孔明,9月下旬買入滙控(00005),持有兩個多月賺足五成,哪怕只是博大笨象明年恢復派息,一心以賤如世紀供股價水平鎖定雙位數股息率,誤打誤撞也可迎上價值股這波超強反彈。

與當時不同的是,美國政局不穩的疑慮基本消除、疫苗開發確認大突破,投資者9月時只想着如何在連串不明朗因素下持盈保泰,如今樂觀氣氛反過來壓倒一切。無他,資金泛濫於可見未來不會改變,愈來愈多股民「害怕錯失」(FOMO)。

 

消極心態必敗無疑

周期股翻身,背後概念乃經濟復甦、通貨再膨脹(reflation)、債息見底,帶動銀行、商品資源及其他對經濟周期敏感的股份走俏。投資最忌同個勢拗,既然舊經濟受惠板塊輪動,科學戰勝疫魔又是眾望所歸,把部分資金分流到價值型股票,既屬順勢而行,且有助平衡投資組合,何樂而不為?更何況,多些板塊參與升浪才是健康牛市應有之象,凡事只往壞的方向想,任何現象俱以消極心態解讀,那就不是雞蛋裏挑骨頭那麼簡單,不管投資抑或做人皆必敗無疑!

然而,尊重市場服從趨勢一回事,投資猶如長跑,一兩個站不足以定輸贏,因應周期(cycles)調整策略雖然重要,但不可或忘的是時移世易,長期繁榮(secular prosperity)仍得靠新經濟和驅動相關產業持續增長的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s)創造。聽落也許有點「玄」,試以商品價格舉個例,大家或能較易明白。

先見之明vs結論行先

瑞士投資銀行Incrementum年初發表了一幅展示商品價格(以高盛商品指數〔GSCI〕為準)相對美國股市(以標普500指數為準)的走勢圖,一看便能發現,兩者比率(GSCI/S&P 500)半世紀以來出現過三個頂,分別為1973/74年石油危機、1990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以及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而過去12年則一浪低於一浪,今年初兩者比率較上世紀末科網泡沫時期更低,意味商品相對美股半世紀以來最疲弱。

Incrementum刊發此圖,用意是鑑古知今,提醒投資者物極必反,當一個資產類別相對另一資產類別強弱過於極端時,反其道而行往往有厚利可圖。大家也許認為,相關建議食正資金回流傳統產業之勢,商品價格水漲船高,Incrementum不乏先見之明。

表面看來確實如此,惟商品好友在2015、 2016、2017、2018、2019年,哪個時候講的不是同一番話?五年終於準番次,與其說「先見之明」,不如話但凡結論先行,總能找到相應的圖表對號入座。

老畢從此圖看到的乃另一番景象,比方說,上世紀七十年代石油危機,全球富豪榜常客不是能源大亨、礦業巨擘,就是俗稱「廠佬」的工業家。今時今日,靠傳統產業上榜的富豪,五隻手指恐怕數得晒,餘者十之七八靠科技致富,當中四十歲以下的,要找出一個不是來自新經濟領域的超富,誇張點說難度不下於中彩票。

我想指出的是,1990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爆發時,亞馬遜還未誕生,iPhone、社交媒體、加密幣更不知從何說起。過去30年,傳統產業並非沒有增長,但重資產行業不僅資本密集回本期長,且缺乏軟件、互聯網的「可擴張性」(scalability),整個餅得靠新經濟不斷做大,舊經濟所佔份額持續萎縮無可避免。

誰亦不能否認,資源永遠有其角色,成功捕捉商品周期更可賺個盤滿缽滿,惟長遠要食「大茶飯」,投資者必須與時並進,以相對(relative)而不是非黑即白(binary)的眼光看待新舊經濟。Incrementum十年後倘若再發此圖,大家不應為商品對美股比率較今天更低而感到意外。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1 則留言:

貓奴 提到...

畢老林又一篇好文, 坊間不斷說隨著疫苗成功開發,舊經濟果便會抬頭。我的疑問是短期舊經濟會回升, 但之後如何? 我不是短炒的能手, 基本上買入的也是長期看好的股票, 此文解釋了我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