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畢老林: 積極尋找「泡沫輪動」下一個受惠者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2647859/%E7%A9%8D%E6%A5%B5%E5%B0%8B%E6%89%BE%E3%80%8C%E6%B3%A1%E6%B2%AB%E8%BC%AA%E5%8B%95%E3%80%8D%E4%B8%8B%E4%B8%80%E5%80%8B%E5%8F%97%E6%83%A0%E8%80%85

11月30日,周一。美國候任總統拜登決定提名聯儲局前主席耶倫出掌財政部,消息傳遍四海後,環球股市熱上加熱。

耶倫在學術生涯中花了不少時間鑽研勞工經濟領域,而新冠肺疫爆發以來,聯儲局決策者一個接一個費盡唇舌,強調必須讓非白人社群分享經濟復甦成果。轉任財長的耶倫與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不約而同關心基層,從縮窄貧富差距角度着眼,訊息無疑是正面的,惟市場聞風而動雀躍萬分,非因兩巨頭社會良知可昭日月,而是寄厚望於「鮑耶配」合作無間,貨幣與財政政策雙管齊下刺激經濟。

視泡沫化為新常態

這令老畢想到,紓困力度不足,受疫情打擊最嚴重的一群會埋怨政府見死不救;不分目標大水漫灌,資產泡沫又很難不愈吹愈大。換句話說,要在兩者之間求取平衡難乎其離。早在疫魔肆虐之前,決定哪個水平的刺激措施才算「恰到好處」(既支持經濟增長,又不致引發資產泡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記性好的讀者該有印象,鮑威爾於2018年初接掌聯儲局後,曾迎難而上四度加息,雖未明言,但顯然察覺任由資產泡沫膨脹的危險性。鮑公用心良苦,換來的又是什麼?

先不說總統特朗普三日一小罵五日一大罵,同年美股大跌,華爾街持份者深感不滿,昨天拙文提及的大炒家德魯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夥拍跟鮑威爾競逐央行舵手落敗的沃爾什(Kevin Warsh),狂轟聯儲局不理經濟死活持續收緊銀根。百業興旺尚且如此,如今疫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況如何可想而知。投資者非但不應為美股與確診數字鬥快破頂感到意外,反而有必要看透決策者別無選擇,視市場泡沫化為新常態。

此起彼落尋覓回報

資金泛濫的結果是海量儲蓄需要尋找出路,在這樣的環境下,稍為「動聽」的投資故事,要sell易如反掌。那就好比父母外出遠行,非一頭半個月回不了家,年輕子女不乘機約齊豬朋狗友大開派對,難道還循規蹈矩溫功課做乖乖?

此比喻也許有點不倫不類,資產泡沫也不一定要在超寬鬆政策環境下才會出現,可是當零息遇上全球透過財政手段直接刺激經濟,泡沫規模隨時超乎想像,從一個領域擴散至另一領域的速度亦會不斷加快,今天是電動車、新能源、比特幣,明天哪個故事吸引資金如蟻附羶,泡沫又會往相關市場延伸。講開比特幣,上周從高位一夜間暴挫十多個巴仙,三兩日後已盡收失地,再次挑戰2017年底接近二萬美元的歷史峰值。

這並非真的因為加密幣像《鬼滅之刃》裏的妖魔般具備肢體再生能力,而是炒風未完泡沬就不會爆,游資此起彼落尋覓回報,什麼聽起來足以改變世界的概念,不管真假都有大棚人信

從鮑威爾上任首年苦苦頂住政治和市場壓力,堅持收緊銀根,翌年初卻煞停加息縮表,貨幣政策徹底逆轉,中間的關鍵,顯非經濟數據或「巧合」所能解釋。美股2018年末季急挫,也許才是聯儲局不得不轉軚的底因,可見防泡沫惡化於未然有多難。

放水容易收水難

如無意外,耶倫很快便會接下美國財政部帥印,惟她的另一身份乃智庫組織「負責任聯邦預算委員會」(Committee for a Responsible Federal Budget)理事會成員。這些日子,閣下可曾聽過耶倫站在財政鷹派一邊,就赤字飛升債台高築向公眾示警?市場只知道,今年6月她與刺激經濟陣營同氣連枝,在要求國會推出新一輪大規模紓困方案的聯署信上簽字。

放水容易收水難,兩害相權,決策者恐怕只能繼續容忍泡沫。電動車、比特幣、再生能源高追嫌晚,醒目錢相信已在積極發掘「泡沫輪動」的下一個受惠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