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畢老林 從強積金百萬元戶想到愈老愈有條件冒險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2851515/%E5%BE%9E%E5%BC%B7%E7%A9%8D%E9%87%91%E7%99%BE%E8%90%AC%E5%85%83%E6%88%B6%E6%83%B3%E5%88%B0%E6%84%88%E8%80%81%E6%84%88%E6%9C%89%E6%A2%9D%E4%BB%B6%E5%86%92%E9%9A%AA

 
   

2021年7月13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從強積金百萬元戶想到愈老愈有條件冒險

7月12日,周一。本月初收到積金局的通訊電郵,參考了強積金成立二十年來的統計和積金局對個別議題的觀點。事有湊巧,老畢當日正為拙作〈瘋狂主張:退休計劃引進加密幣可行嗎?〉搜集資料,發現有美國401(k)受託人夥拍Coinbase力求玉成其事,在下遂根據持有美國上市比特幣概念股的自身經驗,跟讀者分享了一些與風險定位(risk profile)及配置飄移(allocation drift)相關的問題。

七位數如何「煉」成

在那篇文章的結尾部分,老畢提出了個人對退休一類長線投資的根本看法,認為投資須滿足兩種截然不同的需要,其一為確保銀髮歲月開支得到充足的現金流覆蓋,沿此路進,退休投資本質上就是儲蓄,決心與時間才是關鍵,強求高回報往往只因起步太遲。複利滾存以外,投資也得照顧第二種需要,那就是多數人都有的「賭性」,結論為只要是輸得起的錢,不妨橋歸橋路歸路,透過獨立於儲蓄/退休投資的賬戶參與高風險投機。

兩種需要涉及兩類思維和策略,但許多強積金供款人似乎十分在意每季甚至每月得失,乍驚乍喜情緒波動,足證成員不自覺地混淆了前述兩種需要。

根據積金局的統計,強積金大額賬戶數目創出新高,截至2020年底,「百萬元戶」接近10萬個,較2019年增加54%,當中更有2萬個賬戶資產總值超逾200萬元。積金局認為,數字證明長線投資正逐步發揮滾存增值的作用。

每位強積金成員的年齡、供款期以至資產配置都不一樣,七位數賬戶是如何「煉」成的,不能一概而論,當中有多少是累計供款,有多少來自投資回報,自然亦因人而異。

這令老畢想到,許多早已成為理財界共識的建議,比如愈年輕股票比重應愈高,從統計着眼或許如此,但投資的真理是永遠沒有保證(no guarantee),計算元素的些微改變足以推翻整個結論。同一資產類別,美股跟港股、日股便天差地遠,至少過去十餘年如此。

在規劃退休投資時,不宜把各類資產的歷史回報視作理所當然,應考慮的反而是,以相同的年期滾存,經過波動性調整後,股票相對年金(annuities)等保守理財工具,回報是否統計數字看起來般理想,以此為參考決定:一、如何配置強積金資產;二、是否需要在強積金外加入其他理財選項,以滿足文首提及的第一種需要。

當知道銀髮歲月開支得到相當程度覆蓋後,儲蓄者年紀愈大反為愈有條件冒險。這當然不是鼓勵人眼見道路安全便開快車、醉駕無所不為,所謂冒險,大前提自然是控制注碼。

誘惑大賺錢難

老畢絕非否定股票在長線投資組合中的存在價值,只想說明股市中短期什麼事情都可以發生,貪婪與恐懼無疑是老生常談,惟投資者於最不應沽貨時清倉,近頂則FOMO上身慌死執輸,放眼現實屢見不鮮。

股海誘惑大而賺錢難,能長期保持佳績實無幾人;也就是說,大多數股民都高估了自己長炒獲利的能力。要享受積金局所說的滾存增值威力,投資者得學會對短期波動眼開眼閉,讓成本平均法「自動波」運作,最好是習慣成自然,以定期支出的心態看待這項長線投資。

儲貨良機還是bad timing?

這裏不妨試舉一例,從兩個角度看看股票投資的時間框架(time frames)、風險與回報。假設閣下在雷曼2008年9月15日倒閉當天買入標指基金並持有至今,連同股息再投資,累計回報達3.5倍,年賺近12%;以簡單七二法則計算,大約六年翻一番。閣下若能瞌埋眼定期定額供款,雷曼破產至翌年(2009年)春天儲下來那些「貨」,極可能是有生以來最佳投資,compound威力亦最大。

然而,只要回想當年有多少401(k)供款人誓神劈願今生今世不再沾手股票,便知視供款為「潑出去的水」以換取滾存增值,並非想像般容易,情況一如強積金成員對股市短期表現念茲在茲。理由很簡單,雷曼倒閉至翌年春,標指六個月瀉足45%!

由此可見,只要時間框架夠長,危往往成為機的泉源,但儲貨良機抑或bad timing,事發時無法判斷。以股票累積財富,歸根結柢一句話:食得鹹魚抵得渴。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