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可謂「反壟斷」的大年,科網巨企均面臨中國監管部門的強勢打壓,港股之中「ATMJ」無一倖免,股價從高位大幅回調,部分更跌近一半。
過去一周,股民對中央「突襲」資本市場感受更深,有「冠軍分析師」之稱、奧陸資本總裁兼投資總監蔡金強便分析指,有關監管是要為社會「平權」及「回歸實體,脫虛入實」。面對美股破頂,港股卻了無生氣,蔡金強大嘆︰「港股這種氛圍及斯人獨憔悴的悲哀讓大家意興闌珊,我都唔想玩!」
中央「有形之手」逐一延伸至各行各業,上周再「突襲」教育板塊,觸發港股一輪洗倉潮,多個板塊皆暴瀉,教育股近乎「Game Over」外,科技股亦一遍哀鴻。
今年3月,監管風暴加速來襲,強如騰訊(0700)、美團(3690)均反覆受挫,再加上本周初的洗倉潮,跌勢猶為顯著。美團由高位460元回吐,一度跌至周三﹙28日﹚的低位190.4元,累跌超過58%,名符其實「腰斬」!科技股由年初的一片美好,到現在屍橫遍野,全因中央的嚴厲打壓,背後原因又是什麼?
「平權」阻科技巨擎資源轉移
對於中央政府的盤算,「冠軍分析師」蔡金強深信主要出於兩大原因,其一是要為社會「平權」。他指出,「中央要阻止強大既得利益集團出現,因為它們過於強大,令整個社會階級固化,貧富懸殊加劇,影響創新和流動性」,尤其在現在中美全面對抗時期,內部的穩定勝於一切。
由以往打擊房地產、金融業,今天目標轉移至平台公司「ATMJ」,蔡金強強調是中央為社會「平權」,「大型科技項目有邊隻唔係阿里系、騰訊系、京東系?咁樣係唔正常!若果中央不適當地箝制,例如任由電商發展,那麼街上的小生意士多豈不會都面臨結業,最終不就是影響就業?大公司的興盛要留意是『價值的創造』還是『純粹財富的轉移』而已。」
蔡金強更點出,平權背後是因為科技公司的強大,是由某些群體的弱化而換來,實際上是資源的轉移。他不諱言,阿里﹙9988﹚的強大並非科技導向,而是平台公司「塘水滾塘魚」,把其他人的錢放進自己袋中。「阿里嘅GMV(商品成交金額,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對阿里重要、股東重要,但對國家意義卻不盡然?國家看的是整體局面,穩定與否,整體韌性。」
打擊「聲色犬馬」 為實體經濟
除了「平權」之外,中央強監管科技公司的另一大原因,蔡金強相信是為打擊「聲色犬馬」。「聲色犬馬」泛指舊時統治階級的淫樂方式,蔡金強則定義為現今對社會風氣有負面影響的公司。他又指,由於中國要與美國爭長短,中央意識到自己「身體」比較弱,不能讓科技受制於美國,故此經濟模式要由金融、地產,以至平台經濟,慢慢轉向實體,從而要打擊「聲色犬馬」。
不過,蔡金強補充,反壟斷並非中國獨有,而是全世界的現象,一般針對平台經濟,並且持續三年或更多。而中國的平台企業,可能更快走出監管的陰霾,因為它們並沒有能力與中央政府抗衡,相信會積極投放資源大搞創新,正如今年阿里、騰訊相繼宣布加大投資。他預期,明年監管措施會穩定下來,但同時增長速度亦會放緩。
港股本質「分裂」 惟盼執中國死雞?
科技股固然受到監管收緊而下挫,但整體港股亦「熊氣沖天」,7月份由最高28859點,一度插逾4000點,全周一度低見24748點。不過,另一邊廂美股卻連番破頂,美股三大指數紛紛在7月創出歷史新高,道指再度企上35000點,與港股表現南轅北轍。
港股之所以「唔爭氣」,蔡金強認為香港的角色愈漸尷尬,更笑言香港市場頗為「精神分裂」。由於香港是實行聯繫匯率,利率政策亦跟從美國,但實體經濟卻跟隨內地;不少人的投資理念師承歐美,但買賣的證券卻是中國公司。蔡金強認為香港市場容易受外圍風吹草動所影響,加上個股成交薄弱,只有少數股票單日成交額逾億元,資金向頭部聚焦,久而久之投資者不願參與,「我都唔想玩!」。
雖然港股較美股失色,但蔡金強看好港股有能力成為中國的「二板市場」。他指出,香港的契機在於上市改革,以及科技指數的推出,由於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y,VIE)結構上市的公司,以及未有盈利的公司無法在國內上市,變相愈來愈多這一類公司在港上市,慢慢成為中國的二板市場。「一定有死雞執,七百萬人嘅市場,只要香港人心唔大,執下二攤都可以好好,香港人必須明白自身定位及知足,而不是自怨自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