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高天佑: 8.2萬億元救市大計

 https://hk.sports.yahoo.com/news/%E6%96%B0%E8%81%9E%E9%BB%9E%E8%A9%95-8-2%E8%90%AC%E5%84%84%E5%85%83%E6%95%91%E5%B8%82%E5%A4%A7%E8%A8%88-191600792.html

「集體停貸」風波愈演愈烈,官媒《證券時報》昨日刊載專家訪問,建議成立一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房地產穩定基金,變相為全國爛尾樓盤包底,「讓銀行敢放款,老百姓敢買房子」,打破惡性循環。另據彭博引述消息,中國政府已準備好7.2萬億元資金投入基建項目,政策重心從「控槓桿」轉向「穩經濟」。這亦意味今趟救市規模可能達到8.2萬億元,較2008年增加逾倍。冗

截至昨日,已有200多個爛尾住宅盤的小業主發出「集體停貸」宣言,較上星期激增,有野火燎原之勢。

據花旗銀行研究報告估算,目前有「停貸」風險的項目涉及約1.8萬億元按揭金額,即便假設只有約30%「斷供」,亦將造成5610億元不良貸款,可能令中國銀行業壞賬率由約0.3%猛增至1.9%。

尤甚者,新加入「停貸」行列的爛尾盤苦主持續激增,最終情況可能比花旗報告預估更加嚴重。難怪除了內房股「低處未算低」,內銀股板塊亦連日插水,反映市場擔心中國經濟將爆發系統性危機,就像美國2007至2008年「次貸」風暴引發骨牌效應,掀起全球金融海嘯。

穩地產基金為爛尾樓包底

「集體停貸」事件牽涉經濟、法律以至道德層面爭議,但目前水浸眼眉,「救市」已成各方共識,問題是「如何救」。《人民日報》旗下《證券時報》昨日用可觀篇幅刊登對中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的訪問,他建議成立一萬億元的「地產行業健康發展穩定基金」,其中1000億元由政府財政提供,再向金融機構募資9000億元。

徐高指出,現時的房地產市場危機主要源於「信心喪失」,一方面銀行不敢向地產商、尤其是民營房企放貸,同時民眾也不敢買樓,因為擔心淪為爛尾盤;另方面,房企拿不到銀行貸款,加上銷售日益疲弱,資金鏈進一步告急,又造成更大的爛尾風險,演變為惡性循環。

因此,徐高認為現時即使透過貨幣政策減息「放水」,也難以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困難資產救助計劃,務求令地產商恢復正常經營活動,並重建各方持份者信心。他建議成立一萬億元基金,用來入股民營房企成為小股東,變相為全國爛尾盤及潛在爛尾盤注入額外資金和信用背書,「這樣銀行會覺得有國有資金進去了,敢給它(房企)放款了,然後老百姓也敢買房子了,這個惡性循環就被打破了。」他又說,行業狀況回復正常後,該基金可獲利退出,不必長期持股。

作為黨媒旗下財經大報,《證券時報》當然不會隨便找個專家進行長篇幅訪問,所以徐高拋出的「建議」相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官方風向。同樣值得留意,該報昨日還訪問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他把目前房地產危機歸咎於「三條紅線」監管政策,因在這政策之下,「好多房地產企業的流動性不行了,老百姓是理性的,擔心企業可能要倒掉,買期房可能買到爛尾房,這是老百姓看到了供給側的風險,所以購房意願大大下降。」

姚洋強調「三條紅線」政策在下半年必須調整,「比如,第一條紅線是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房企依賴預收款也許不對,但應該給它時間調整,不能立即說預收款不能算你的資產了,大概一半房企都踩了這條線。而第三條紅線更匪夷所思,現金短債比不小於一,如果我手裏有現金還去借錢嗎?」

學者倡調整「三條紅線」

「三條紅線」屬中國最高領導人「房住不炒」方針下之重磅政策,姚洋身為北大院長居然批評該政策「匪夷所思」;且這些言論並非在微博或微信個人賬號發布,而是刊登於《證券時報》實體報A2版面,可謂耐人尋味。

另一邊廂,彭博昨日引述知情人士報道,中國政府已準備好7.2萬億元資金投入基建項目,當中約1.5萬億元將來自提前下達明年地方專項債額度,可能開創地方政府「先發未來債」跨年度籌集資金先例。該報道形容,中國政府這次大筆投資基建,據報屬於「一個決定性的轉變」,反映經濟政策重心從「控槓桿」轉向「穩經濟」。

事實上,正如筆者昨文指出,內地經濟已到了關鍵時刻,必須有非常手段方可扭轉惡性循環,所以市場近日盛傳中國政府將繼1998、2008及2020年之後,第四次發行特別國債,籌集救市資金。畢竟不論成立「地產行業健康發展穩定基金」,抑或大舉投資基建,在在需財。

大家應該對2008年的「4萬億元救市大計」印象深刻,當年尚且只是外圍經濟告急,中國本身經濟動能仍強(2007及2008年GDP增速分別達13%及9%),民眾普遍對前景滿懷信心;相比之下,目前中國經濟情況似乎呈現疲弱,面臨「信心危機」。況且,2008年迄今,中國經濟總量膨脹超過兩倍(包括通脹效應),所以今趟「救市大計」規模至少要較當年倍增,方可達到雷霆萬鈞效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