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4日 星期五

去美化下中芯奮起,台積電為何老神在在?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美中之間衝突日益加劇,雙方勢力來回拉鋸。外媒報導,中國政府為扶持自家人,引導華為海思將一些晶片轉往中芯生產。隨著中國去美化態度越來越強勢,部分市場人士擔憂,此將對台積電造成不利影響。
 
針對外界傳聞,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在最近一次法說會上霸氣回應:「不認為中芯的市占率擴大,台積電並未失去市占,且非常有競爭優勢。」外界也相當好奇,紅色半導體大軍來勢洶洶,為何台積電能毫無忌憚?

外媒屢傳美方打壓華為消息

美國商務部去年上半年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單,受此規範的廠商,不僅限美國當地企業,若外國公司(包含台灣)製造的產品來自美國相關技術的比率超過一定上限(25%),須受出口管制,引發全球供應鏈大震盪。

在此之後,外媒多次報導此禁令將擴大的消息,先是 1 月傳出源自美國技術的標準將從 25% 調到 10%,近期路透社更報導,若晶片製造商要使用美國半導體設備為華為生產晶片,必須先向美國申請許可。

美方大動作打壓華為,讓中國政府危機感倍增,更加堅定「去美化」的決心。有消息指出,在政府政策引導下,華為海思半導體已開始將部分晶片轉到中芯國際生產,取代原本的第一供應鏈台積電。

市場消息、謠言滿天飛,上週台積電法說會中,有外資法人提問:「TSMC 怎麼看待中國的競爭,中芯(SMIC)正在擴大市占、中國提升本土化,你們的策略是什麼?」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則回答:「我不認為中芯擴大市占(gaining market share),台積電提供最好的技術、服務,與客戶的合作關係緊密,我們拿到更多市占,而非失去市占。」

分析師認為,台積電能如此老神在在,主要有三大理由:「持續投資、技術領先及特殊戰略位置。」

1. 持續投資

為了維持營運成長動能與市占,企業採取大動作投資蓋廠、擴廠或是優化製程,來提升競爭力,而先進製程的技術複雜,且成本隨著製程推進而不斷墊高,更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口袋不夠深,恐怕玩不起。中芯聯合首席執行長梁孟松曾透露,FinFET 製程平均每擴 1,000片,便需投資 1~2 億美元。

再以 7 奈米(7+)以下標配 EUV(極紫外光)設備為例,每台要價 1~1.2 億歐元。據了解,台積電去年已經跟 ASML 買了將近 20 台 EUV 設備,而中芯先前向 ASML 下訂了一台,但卡在「瓦聖納協定」出口管制,至今還未到手,市場人士認為,中芯拿不到關鍵設備,將影響公司在先進製程的發展。

回顧自 2013 年來,台積電資本支出持續飆高,2016 年更突破百億美元水準,之後皆維持在高檔水位,今年資本支出更達到 150-160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公司主要看好 HPC、5G 等長期趨勢,將持續布局先進製程。

台積電連續 5 年(2016-2020 年)投資逾百億美元,而中芯 2019 年用在晶圓廠運作的資本支出約 20 億美元,今年預計調高到 31 億美元,雖然較去年激增 5 成多,但僅有台積電的五分之一,差距甚大。

2. 技術領先

對於晶圓代工產業來說,資金是一大門檻,但技術才是把牆築高的關鍵。以過去的案例來看,中東油王從超微(AMD)手中買下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還簽下了晶圓供應協議,但雙方合作效果不彰。而 AMD 在贖身後,立刻投向台積電懷抱,並搶下更多市占,而格羅方德卻落得不停賣廠的命運。

以先進製程來看,台積電今年成為全球第一個量產 5 奈米的半導體公司,公司並預期 5 奈米的貢獻會高於 7 奈米,預計 2020 年營收占比將近 1 成。3 奈米方面,則預計 2021 年試產、2022 下半年量產,今年將加快 2 奈米的研發速度。

反觀中芯 14 奈米才剛起步,2019 年第四季貢獻營收 1%,預計今年底開始放量,目標是年底擴增到 1.5 萬片 / 月;而下一代的 N+1 目前處於驗證期,今年底可望實現小量生產,2021 年量產。整體來說,不論是量產、RD(研發),中芯還差了台積電 2-3 個製程世代,也就是大約落後 5-7 年。

3. 戰略位置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台積電一直是全球 IT 供應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公司在和平時代,沒有爭論、沒有危險,安安靜靜地做供應鏈的一員,現在世界不安靜了,已變成「地緣策略家的必爭之地」,以前打仗時有兵家必爭之地,而現在則有戰略上的競爭。

市場從中解讀,所謂的地緣策略家指的是美中兩國,位於台灣、具備關鍵技術的台積電,占據了重要的戰略位置,不僅被美方積極拉攏赴當地擴廠,中方也一樣高度仰賴台積電的先進製程。此外,台積電奉行「everybody’s foundry」,相較於黨派色彩濃厚的中芯,當然更具優勢。

進一步分析營運面,中芯 2019 年看起來成果豐碩,但實際上政府灌水的成分不小。公司去年稅前利潤 1.82 億美元,若排除政府補助(中芯將政府資金列在其他經營收入淨額,2019 年約 2.93 億美元),中芯營運呈現虧損。因此,從業積、技術實力、資本支出、戰略位置綜合來看,中芯想要跟台積電較勁,都是天差地遠。

雖然,目前中芯落後台積電一大截,但分析師認為,在中國積極推動半導體本土化的過程中,能夠提供在地產能的公司都是重要供應鏈,推估華為海思並不會從台積電抽單,也會持續擴大對中芯下單。這或許也呼應了魏哲家話中隱含的意義:「面對中國本土化趨勢,台積電仍會擴大市占。」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0/04/23/smic-market-share-expansion-why-does-tsmc-not-worry/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