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

***穿越時空大蕭條 看似相同實不同***


 4月5日,周日。新冠疫情下股市閃崩,難免令許多人視投資為畏途。對透過強積金或其他供款累積了一定財富的八九十後來說,眼前這一劫可能是有生以來首次經歷如假包換的股災,以什麼心態應對,足以決定漫漫投資路怎樣走下去。

股神畢非德戰友芒格(Charlie Munger)曾經說過:
If you're not willing to react with equanimity to a market price decline of 50% two or three times a century, you're not fit to be a common shareholder and you deserve the mediocre result you're going to get compared to the people who do have the temperament, who can be more philosophical about these market fluctuations.

讀史意外收穫

這番論調出自超級富豪之口,聽在困處家中放無薪假的人耳中,跟風涼話所差無幾,但一世紀裏股市總有兩三次暴瀉一半才是重點。退休投資滾存期動輒三四十年,經歷至少一次股災正常不過,年輕人若因眼前經濟和股市困境信心崩潰意志消沉,並全面換入等同現金的保守基金,既浪費熊市帶來的低吸機會,更錯誤地把應急跟長線投資混為一談,概念本身便大有問題。

毫無疑問,要善用跌市增持股票,個人財務狀況得相對寬裕,但那須靠打工仔平日具備危機意識,懂得積穀防饑,從日常開支中省下足以應付若干月沒收入的儲備資金,而非每見大浪翻起即嚇個半死,想也不想就把數十年內不能動用的退休資產乃至日後供款悉數轉換成現金類型項目。

倘若搞不清中間分別,遇上逆境又深信明天只會比今天更差,那不單止投資,人生恐怕亦找不到什麼意義。在這段艱難日子,老畢建議多看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的書,不是叫你臨急抱佛腳,而是細心比較之下,當年情境表面上不少地方跟今天相似,惟不同之處更多。抗疫期間重溫大蕭條,這點認知算是「意外收穫」。

早前提過,在下近日一直在想,這次史無前例的環球癱瘓會否打破歷來金融/經濟災難常規,股市反過來「跑贏」實體經濟?觸發這個「無厘頭」念想的原因,老畢上周三於〈股神幾時出嚟執筍嘢?〉一文已表,今天且進一步分享這方面的看法。


股神幾時出嚟執筍嘢?


戰前衰退頻繁

從聯儲局前主席耶倫到華爾街所有大行,美國第二季GDP錄得雙位數跌幅已成為基本估算。此等數字屬「季度,年化」(quarter-on-quarter, annualized)預測,假設疫情下半年逐漸消退,為經濟復甦創造條件,全年計美國GDP收縮幅度未必就像現在聽起來般恐怖。然而,最樂觀的評估亦推翻不了新冠肆虐經濟深陷衰退的結論。

二戰後,美國GDP基本上未見過雙位數收縮(戰爭剛結束〔1945年〕那次衰退例外)。1948年以來,美國經濟收縮幅度平均只有2.3%,最嚴重的衰退發生於2007至2009年,但即使是這次由金融海嘯觸發的「大衰退」(Great Recession),期內美國GDP跌幅亦僅5.1%。換句話說,花旗經濟今年倘一如坊間所料般差,得回到二戰前方能找到慘況相若或甚於當下的衰退。

老畢參考過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的統計,發現十九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美國GDP收縮幅度達雙位數猶如家常便飯【表】,惟戰後經濟表現穩定得多。由是觀之,以「百年一遇」來形容疫情下即將公布的經濟數據,可說十分貼切。

聯儲局「一幫廢柴」

從這個角度着眼,在今天與大蕭條時期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之間作對比,不能說不恰當,惟更值得注意的乃上世紀三十年代跟今時今日多方面的重大分別。

在大蕭條拉開序幕的1929年,作為美國央行的聯儲局成立不足二十年,莫說跟今天Fed的影響力相提並論,已故經濟學家兼作家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於The Great Crash 1929一書中,更以「一幫廢柴」(a body of startling incompetence)來形容當時的聯儲局決策者。此刻我們擔心的是央行天量放水是否足以穩定股市和金融體系,但在高伯瑞眼中,大蕭條年代聯儲局那些「廢柴」,一個二個要為銀行擠提及集體倒閉負上直接責任,皆因此輩眼睜睜看着危機惡化而無動於中。

新冠災情於美國大規模爆發後,共和、民主兩黨動作罕有地迅速,除了一些擺姿態式的小爭小吵外,國會通過二萬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全無阻滯,配合聯儲局提供數以萬億美元計企業借貸便利,治本談不上,惟救市力度歷來最強,雖未必人人領情,擔心債務飛升的評論處處可見,但救死得慘定唔救死得慘,誰不心裏有數?

自生自滅與「被救」

美國社會保障、醫保、聯邦存款保險以至失業救濟,無一不是大蕭條全面肆虐後才陸續面世的「產物」,遲至1932年,兩黨政客的「共識」並非助民紓困,而是敦促聯邦政府削減開支25%!時代不同背景有別,直接比較自然不宜,惟由此可見,當時的人於絕境中只有自生自滅的份兒,「被救」云云不知從何說起。

凡夫俗子在思想上難以超越時空,已享有的權利和福利,所有人都視作理所當然,但即使要把當前逆境無限延伸,回到這一代人無法想像的大蕭條,淒風苦雨中也得看到今昔諸般差異,而非簡單地聚焦表象「對號入座」。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2 則留言:

STUDENT SAYS 股海心經 提到...

Thanks a lot!
Thanks a lot!
Thanks a lot!

I like this article much!

^_^

貓奴 提到...


It's my honor... Actually, I have learned a lots from reading those cli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