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李鎮宇:3大面向解析,日股距離泡沫還有多遠?

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bfa956be-6bb1-442c-bcb9-077ed1441c0a

資產價格是否已經泡沫?從經濟學的學理來看,是一個事後的概念;也就是泡沫要在破滅之後,才能確定到底是不是泡沫,事前其實是無法斷言的。不過雖然事前無法斷言,檢視跨國資料,倒可以發現一些相似之處和隱藏在背後的邏輯。

不論是1989年日本股市泡沫高點的38915,或是1990年台股的12682,兩個股市泡沫的高峰時,最大市值的個股都是金融股;而且在前十大市值個股中,金融股都佔了七檔。

這讓我想到我們家金控總經理Line的頭貼,是一段金融業的警言:「金融業賺的是賣白菜的錢,操的是賣白粉的心。」如果每個銀行家都抱持這樣的警覺,那金融股要發大財,市值同時暴漲,排名一起向前是不可能的。

所以當金融股都發大財,只會幫忙吹大資產泡沫,最後泡沫破滅,回過頭對這些金融業者帶來很嚴重的後遺症,整個國家的經濟也遭受重創,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復原。日本整整花了34年才重新站回高點,台灣也花了30年才收復高點。

首先,這次日本股市創新高,日股結構卻和1989年大相徑庭。MSCI日本指數未來一年的預期本益比(PER)僅14倍,遠低於MSCI全球指數的本益比17.4和MSCI美國指數的20倍。

第二,本淨比(PBR,price-to-book ratio)1.37倍甚至比2007年的2倍還要低。對照之下,1989年是異常的4.72倍。更重要的是,檢視日股目前前十大市值公司,僅一家是金融股,其他九家都是製造業。這樣的結構在負利率的日本隱含了過去這些低率環境,並沒有讓金融體系因此輕忽風險,胡亂放款。

第三,日本散戶對於日股的絕望。所謂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日本散戶在泡沫破滅後對自家股市的冷漠,可說是全球知名。但根據日本投資信託協會的調查,近幾年才開始有年輕人投入日股。2023年有23%的日本20-30年輕人開始投資共同基金,高於2016年的6%;30-40歲也有29%進行基金投資,高於2016年的10%。

這些人在今年日股創下新高後都嘗到了甜頭,必定會加碼日股。過去因為泡沫經濟,在日本低風險儲蓄被視為一種美德,投資股票被視為投機,不夠腳踏實地的作為,約54%的日本家庭資產是現金或存款,相比之下,英國為31%,美國為13%。過去日本官員想盡辦法要將這些資金引進日股,終於在去年開花,今年開始看到了果實。

所以從結構、評價和政策面來看,目前日股健康,並沒有泡沫的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