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3日 星期五

高天佑 新聞點評 從日本富四代角度看香港優勢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finnews/article/3688752/%E5%BE%9E%E6%97%A5%E6%9C%AC%E5%AF%8C%E5%9B%9B%E4%BB%A3%E8%A7%92%E5%BA%A6%E7%9C%8B%E9%A6%99%E6%B8%AF%E5%84%AA%E5%8B%A2

2024年2月23日

 

據坊間傳聞,近日中央可能再向香港贈送「大禮包」,就是擴大「自由行」及「一簽多行」範圍。然而,旅遊及零售業界不宜期望這份「大禮」能重演2003年奇蹟效果,相反應接受「窮遊」已成大勢所趨,積極調整結構及經營策略。恰巧一位日本商界朋友近日來港,向筆者諮詢進軍本港市場資訊,從這位「旁觀者」角度,或許更能看清楚香港的優勢和挑戰。

筆者跟這位朋友認識十多年,他是日本東北部宮城縣一個家族企業的第四代接班人,家境殷實,生活無憂,同時須擔負延續及振興家業的責任。一如許多日本老店,該家族企業創辦近百年來只做本土市場,未嘗踏足海外。惟在日本少子化、高齡化趨勢下,這位第四代眼見生意額停滯,深感長此下去不是辦法,於是考慮「走出去」,第一站正擬登陸香港。

港人「返家鄉」早已窮遊

身為東道主,筆者在席間當然向他推介「由治及興」帶來的好處,但同時不忘扮演Devil's Advocate,用N2程度的蹩腳日文再加上英文提醒這位朋友:「現在香港業界自己也叫苦連天,抱怨旅客傾向『窮遊』,生意很不堪,你還想來港展拳腳?」

「哈哈」,日本朋友禮貌性乾笑一聲,再淡淡然回答:「如果說窮遊的意思是消費額減少,你們香港人來日本旅遊一早已有此趨勢。我記得1990年代,我爸爸做家主的時候,訪日港客會買貴價名牌、電器和大批手信。可是到我接手後,直至現在,香港遊客已甚少『血拚』,主要花費於住宿和餐飲,手信也只買一點點,事關很多日本特產都在香港商店有售。」

「反而我這次來香港,發現這裏的酒店和餐飲價格,普遍比日本昂貴一倍以上,」他笑謂,「香港人去日本是否『窮遊』我不敢說,但我來香港絕對是『豪遊』。」

普遍「哈日」 登陸門檻低

事實上,日圓近年如大部分外幣一樣急劇貶值,港元掛鈎美元則持續強勢,滙價此消彼長。港元兌日圓由2011年「十算」水平(約10港元可換100日圓),到近期漲至接近「五算」(約5港元便可換100日圓)。這意味港元在日本的購買力增強一倍,難怪這兩年香港人去到日本看見什麼都高呼「好平呀」。一個普通旅客在日本毋須特別慳儉,住四星級酒店,光顧星級餐廳,三日兩夜下來,人均消費可能不用5000港元(未計機票),這種開銷在銅鑼灣食兩餐日本料理也未必夠。

但港元強勢的另一面是本地物價(對外國人來說)高漲,因此上述日本朋友在香港頻呼「好貴呀」。同樣道理,港元兌人民幣自2013年起也累漲接近兩成,兼且本地通脹加價,現時內地旅客來港食碗牛腩麵,可能比十年前貴了近倍。從本地商界角度看,旅客食牛腩麵貌似「窮遊」,殊不知對方幫襯你其實已算「畀面」。

再者,隨着內地零售業急速發展,海南、深圳等地均有名牌免稅店,內地人購物已不一定要來港,相反更多遊客追求的是休閒式、體驗式、打卡式消費,所花金額自然及不上「買個包包」。

說回上述日本朋友,他這次來港探路「插旗」已算慢半拍。事實上,自2022年起,以家具店NITORI、藥妝店松本清、茶飲店THE MATCHA TOKYO等著名品牌為代表,數以百計日本企業爭相首次登陸香港開業。港府統計處資料顯示,2019年反修例風波以來,外資企業駐港地區總部數量漸趨下降,日資企業卻逆勢上揚。截至去年6月初,有1403家日本企業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或辦事處,不但高於2018年水平(1393家),並超越美國企業數量(1273家),僅次於內地企業(2177家)。

日企like香港,主要關乎四大因素。首先是香港人對日本事物普遍抱有好感,日式產品和服務在本港容易受歡迎,對於日企可說是「最低難度」的一個海外市場。

其次,如上文提到,本港市場目前物價水平遠高於日本,例如同一個品牌拉麵店,在香港賣一碗麵的價錢較日本本土高出逾倍,營業額及毛利都很誘人。

第三,香港以往租金高昂,一碗拉麵的售價可能有五成用來交租;不過近年租金顯著下滑,故不少日企認為現時在港開業有利可圖,視之為擴展良機,某程度上可算是「由治及興」帶來的好處。

經營便利程度享譽國際

最後,在日企眼中,香港無論公司註冊、簡單低稅制、金融及專業服務、國際化等方面都獲得高分數,經營便利程度比起日本本土有過之而無不及。

綜上所述,無怪乎陸續有日本公司選擇香港為海外擴張第一站。反過來看,一家日企若在香港這個「超低難度」市場亦未能經營成功,恐怕便毋須考慮進軍其他市場。正因如此,筆者那位日本朋友四代固守本土,現在也蠢蠢欲動想來港試水。

上述四大因素當中,除了第一點屬日企獨佔,其餘三點對於絕大部分外國企業同樣適用。所謂「旁觀者清」,本港營商環境仍具相當優勢,毋須過於妄自菲薄。

當然,該日本朋友亦不無擔憂,他最關注的並非《港區國安法》或「廿三條」,而是中國內地可能爆發反日民族情緒,並影響香港市場。例如國際邁阿密此前先後在香港和東京踢表演賽,令這位朋友留意到「美斯風波」的政治化衝擊。他最想了解香港「一國兩制」特質是否一如以往,不會輕易被內地風潮影響營商環境。對此問題,筆者不敢隨便回答,唯有請他飲多杯茶,慢慢遊覽港九新界,自行尋找答案。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