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德國模式?中國經濟的未來路在何方?

 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2021-08-08/doc-ikqciyzm0280909.shtml

 

 第一個問題,如果中國成為中高端製造業強國,那麼,初級代加工誰做?如果產能上沒有一個可以達到中國的體量,全球物價怎麼辦?

  第二個問題,中國現階段的目標是取代美國的盟友的產業鏈地位,那麼,未來中美產業鏈之爭會怎麼走?

    ********************************

到底什麼是“德國模式”?

  近期,國內有很多財經聲音認為,中國經濟未來的路不走“美國模式”,而是走“德國模式”。

  於是,大量粉絲聯繫我,一定要我把這個話題好好展開一下。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面對上述的“坊間討論”好好展開。

  目前有關模式的討論,主要有幾個要點:

  中國學習美國好榜樣,走金融、服務業和消費驅動的路走不下去了,因為tops前期喊話,要把中國變成全球供應鏈基地;

  先進製造業裡面,日本和德國最為成功。日本作為泡沫經濟的負面教材我們肯定不會學習的,那就只能走德國的路;

  德國的路過去證明,是打壓房價,降低了大家的生活成本,從而確保製造業長期發展。因此,如果中國走德國的路,未來國內房價下跌是必然的;

  當前美國及其盟國瘋狂在核心製造業卡我們的脖子,去年中國的機械出口全球第一,取代了德國,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都要走向德國模式了;

  當前打擊互聯網、地產、金融、教培、白酒,順便近期半導體等科創版塊都漲勢喜人,進一步證明了,我們要走德國模式了。

  精彩~看似邏輯環環相扣,其實是錯誤的。

  因為,世界上沒有所謂的這個模式,或者哪個模式。每個國家的經濟模式都是大家在跟自己的基本面博弈中摸索出來的。

  不僅如此,我敢說,目前真正了解德國模式的人,根本沒有幾個。因此,所謂的“德國模式”簡直是一種臆測罷了。

  那麼,真實的“德國模式”到底是什麼樣的?中國有沒有可能走這條路?或者是中國又有新的路要走?

  朋友們,本文將是你在全網能夠看到的唯一能夠看透底層邏輯的文章!

  由於我早年花過大量時間系統性學習過德國的哲學、歷史、文學、經濟、zz等,因此,德國的情況我還真的是非常清晰。相信所有學過西方哲學的人都明白,德國意味著什麼?

  德國在面對英國市場經濟崛起後,作為一個後進國家其實是非常痛苦的。

  因此,德國始終有兩根主線相互穿插,以矛盾的形式成為德國精神和傳統的共同組成部分:

  強調自由主義的傳統;

  強調舉國體制往死裡夯的公有製傳統;

  當年美國改造德國的時候,可比改造日本用心多了。

  美國將德國強調自由主義的傳統全面發揚光大,並根據自己的地方自治制度重塑德國的社會zz框架。如今的德國核心權力並不在聯邦一級,而是在地方,這點就是直接學習美國的。

  此外,美國認定舉國體制下的鍊主企業聯盟會導致產能過剩,進而發動新的爭端。因此,大規模的拆解大型企業,扶持德國中小企業,這點比對付日本要做的徹底的多。

  同時,還要求德國完全放棄zf直接干預產業政策的做法。

  因此,德國作為西方發達國家的異類,既沒有走日本式的小政府官僚聯合大企業的產業發展模式,也沒有像美國宣揚的那樣政府不干預產業政策(現在我們都知道,這是騙人的)。

  德國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模式,近乎是全球獨一無二的模式:

  “金融機構—政府—產業資本”三者相互協商模式,誰都不聽誰的,最後強調三者相互協商、妥協、合作來幫助德國廣大的中小企業不斷發展。

  在這個模式下,三股力量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但是相互之間沒有指令式的服從關係,更不存在相互威脅的關係。大家按照契約、協議的方式,相互配合。

  1、政府維度

  出台最嚴格的樓市政策,不許私人房東和開發商拉升房價。這是因為,zhan後,德國的建築全被打爛了,人們沒有地方住,起碼要先解決住宿問題。

  此外,政府必須是小政府,每一級議會嚴格管控本級政府的預算開支,地方和中yang財政相互獨立。

  而且,由於魏瑪共和國的經驗,德國人比日本更加擔心惡性通脹,這加劇了德國財政的謹慎。

  2、企業方面

  強調中小企業自由競爭中的相互配合,在沒有大規模特殊補貼的前提下,企業專注於專業化的發展。反正企業不會隨意裁員,而是與工會合作,經過協商的方式來確定合理工資,也確保企業的合理利潤。

  3、金融機構

  不會完全聽從政府的話拼命扶持特定企業,這是和日本完全不同的。

  德國的銀行體系非常嚴謹,尤其是擔心通脹問題,只根據企業的實際真實情況進行傳統意義上的金融合作。

  光分析到這一步,我就問一句:

  相信中國未來要走“德國模式”的朋友,你們覺得德國真實的運行方式,我們可以做到嗎?能夠做到嗎?德國經濟模式中特權力量如此少,能夠複製嗎?

  請大家細品~

  但是,德國模式也是有很大問題的。

  經歷過70~90年代的德國經濟,一度是歐洲的病夫。僵化的勞動力市場,尤其是信奉社會民主主義的社會氛圍,讓德國企業的負擔巨大。

  所以,當施羅德上台後進行大規模的砍福利嘗試的時候,他的政策是成功的,但是,他被吃不到福利的人也趕下來了。

  後面上台的默克爾堅定支持施羅德的砍福利模式,這才讓德國經濟重回中高端製造業成功出口的模式上。

  然而,如果我們只看到這個地步,還是不清晰的。

  同樣是80年代經歷過廣場協議的打擊,為什麼日本走向了泡沫經濟,而德國卻只是經濟一度出現下滑?難道這個問題不重要嗎?

  核心原因是,德國的產品有競爭力,可以充分利用歐洲內部消化。即,德國之於歐洲的角色,相當於中國之於全球拼命玩出口製造業產品的角色,歐洲南部地區則扮演美國的角色拼命財政赤字化來享受德國的產品。

  所以,德國儘管在廣場協議中影響巨大,但是,負面衝擊可以利用歐洲內部去化解。

  但是,日本完全沒有這樣的機會,除了自己拉行情搞刺激來帶動需求端,沒有其它辦法做對沖。

  試問,以今天中國和美國及其盟友的關係,能不能享受到德國這樣的“待遇”?

  施羅德的新政從結果來看,就是強化了德國民眾出口補貼南歐吃福利的國家消費者罷了。所以,德國出口越是成功,南歐國家赤字越是厲害,然後,反過來要求德國豁免它們的債務,要么就是逼迫德國拼命接受刺激,從而變相讓德國的國家盈餘被南歐國家洗zhai洗走了。

  在這個意義上,德國並不成功,甚至是失敗的。

  因為,德國國內拼命打壓居民家庭的金融財富是一場巨大的失敗。

  股票和樓市都未能像美國那樣瘋狂,導致居民家庭財富效應很差,有錢人都去海外拼命買房買股票。

  看似沒有巨大的貧富差距,其實貧富差距極大,只不過是德國有錢人將儲蓄搬去了境外罷了。這個真相,不知道國人能否接受?

  歸根結底的原因是,德國是學習到了美國地方自治制度的框架,成為歐洲唯一一個美式戶籍制的經濟體;但是,德國信奉的是社會民主主義,就是強調結果公平,這就使得德國有一種內在的殺富濟貧的隱形衝動。

  自然結果,就是全民表面中產化,財富權益並不是完全歸屬於個人,而是要被有形之手干預一下。

  這就使得德國內需依舊是不足的,過剩的產能要么出口,要么就是產能背後的儲蓄(有錢人的)流到境外。

  ———————————

  那麼,為什麼大家覺得中國可能要走“德國模式”?

  核心是仙人指路,提出要把中國變成全球供應鏈基地,加速先進製造業的發展,而不是服務業的發展。

  其實,長期關注我的人都知道,我強調一個基本事實是,全球金字塔式的4類經濟體:

  創新驅動,美國;

  中高端製造業強國,日韓德法等等;

  初級代加工國家,中越等等;

  賣資源的國家,廣大亞非拉經濟體;

  我已經是長達1年多在強調,中國的產業升級本質不是成為第二個美國,而是首先把自己從初級代加工國家升級為中高端製造業強國。

  這才是理性的,這才是務實的,這才是可能的!

  所以,我們產業升級首先真正威脅的是日韓德法英等發達國家,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它們是支持美國對抗我們的。

  只不過,中國人口基數極為龐大,而且前期服務業轉型引發了國內互聯網革命,又踩了美國的痛處,所以上述真相被中美產業鏈之爭所遮蔽。

  也因此,仙人指路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基地,本質上是為我們強力背書。只不過,我們是1年前就提出了,極具前瞻性和頂層設計的宏觀分析。

  這再一次證明,我們的分析框架是符合現實的,更是具有極強的實戰性的。

  綜合來看,中國最新的頂層設計轉型只是更加理性和務實,並不是簡單的什麼模式的問題。

  中國不可能走德國人的路,更不可能走美國人的路,這是實際情況決定的。

  但是,這裡面衍生出2個大問題,歡迎大家下方討論:

  第一個問題,如果中國成為中高端製造業強國,那麼,初級代加工誰做?如果產能上沒有一個可以達到中國的體量,全球物價怎麼辦?

  第二個問題,中國現階段的目標是取代美國的盟友的產業鏈地位,那麼,未來中美產業鏈之爭會怎麼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