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日
1月2日,周二。聯儲局減息腳步聲漸近,香港銀行界正在評估最優惠利率(P)何時追隨美息下調,視乎局方首次減息時機及本港資金狀況,快則今年下半年,遲則明年初,銀行相信便會「跟減」。
本報在一篇談論息口的文章中,重溫了過去15年美國貨幣政策幾番重大轉折的來龍去脈,從2008年金融海嘯、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一直講到激進緊縮抗通脹,讀後不無感慨。
輸打贏要以腳投票
晃眼十餘年,環球一次又一次經歷「生關死劫」,最終都能化險為夷。大風大浪中,美股攀越一道道「憂慮之牆」,標普500指數自金融海嘯低位666點,到去年最後一個交易日4769點,不經不覺翻了六七倍。
這令老畢想到對沖基金,操盤人標榜的是不論升跌皆能獲利,回報與股市相關性甚低。既然如此,基金經理要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縱無法於股災中逆市大賺,至少得在市場劇烈震盪時確保客戶輸少許多。這個機會,終於在2022年高通脹引發激進加息期間出現。
這一年股傷債殘,反映業界表現的巴克萊對沖基金指數「僅」跌8%,勝於全年滑落18%的標指,名副其實輸少當贏。然而,那是近年難得一見的「風光」,皆因從2015年起,對沖基金每年結業個案俱比開業多,資金一直處於淨流出狀態。
究其原因,金融海嘯後十多年,美股一漲再漲,當中只有2022年和中美貿易戰如火如荼的2018年「甩轆」。對沖基金策略講求攻守兼備,遇上低波動長牛,既缺乏用武之地,回報不如股市亦理所當然。投資者都是輸打贏要的,眼見對沖基金年復年跑輸大市,倒不如簡簡單單買入指數ETF,久而久之,客戶便會以腳投票。
某程度上,對沖基金經理有點像虛擬世界中的英雄人物,風平浪靜時反轉條底褲嚟着,隨時準備有事發生,途人見了,必以為這傢伙神經失常,只有山搖地動之際,才會想起某君具備特異功能,緊急關頭有助別人保命。經過2022年股債雙殺,投資者一個二個懷疑人生,對沖基金重新受到青睞,數字顯示,在剛過去的2023年,首三季皆錄得資金淨流入,基金開業再度多於結業。
魚與熊掌難兼得
猶記得,股神畢非德於2007年底跟對沖基金Protégé定下百萬美元賭約,以標普500指數基金「單挑」後者精選的多隻對沖基金,以10年為期論勝負,彩金盡數捐作慈善用途。結果早已天下皆知,但值得一提的是,賭約剛生效即碰上2008年,金融海嘯引發股災,對沖基金一出閘便輕勝標指基金,惟接下來的9年,Protégé敗得一塌糊塗,約未滿便扯白旗投降。
金融海嘯後美股節節上揚,是否全拜超寬鬆貨幣政策所賜,評論界一直拗個不休,可是零息量寬令波動性大受遏抑,卻是不爭事實,股神在10年賭局中完勝,多少得了形勢之助。作為參考,2009年至今,標指年均回報約13%,巴克萊對沖基金指數同期年均回報僅5%,可見Protégé並非異數,慘敗也該心服口服。
正所謂魚與熊掌難以兼得,在策略上要限制downside,那麼upside便無法盡享,但投資者總忘記食得鹹魚就要抵得渴,且慣於臨急抱佛腳,風險殺到埋身才匆匆找救命草。標指去年升近兩成半,許多對沖基金客戶恐怕又要後悔了。
天災人禍戰亂
毫無疑問,下一場危機早晚會降臨,只是黑天鵝以什麼姿態現身,永遠猜無可猜。
以過去15年為例,雷曼是金融浩劫,新冠乃世紀疫潮,俄烏戰爭則引發數十年未見高通脹,天災、人禍、戰亂樣樣齊,央行為救經濟或遏物價,貨幣政策不是極鬆就是極緊,市場生態隨之而變。
作為投資者,風險意識必須有,但毋須斬腳趾避沙蟲遠離市場,又或付出高昂代價假手他人規避風險,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便足矣。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